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多种观点,辩证看:文化融合问题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0:03:26 体裁作文
多种观点,辩证看:文化融合问题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多种观点,辩证看:文化融合问题作文

多种观点,辩证看:文化融合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些年来,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而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高校学者主张应该把洋节赶出中国,呼吁青年人应当自尊自信,应当重视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

从事西方历史研究的专家认为,我国年青人过西方节日,既感受到快乐,又从中了解并体悟西方文明,大有裨益。

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学者认为,随着世界文化融合步伐的加快,那些从未到过中国的外国人,也在他们的国土上欢度中国最为传统的佳节。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涉及文化融合问题。正是当下的热点焦点问题。值得重视!

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摆出了当前的现实情况:对洋节的重视与对我们传统节日的不重视。

第二句话说了第一种观点:把洋节赶出中国,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

第三句话说了第二种观点:过洋节的好处。

第四句话说了第三种观点:外国人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

一般说来,像这样的材料,有几种观点,就有几种立意的角度,或者说,可以抓住其中一个观点作文了。

但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第一种观点,显然有些右倾了,思想太保守了,且“赶出”是做不到的。重视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自尊自信的主张是正确的。

第二种观点,说过洋节的好处是对的,但是没有说过我们传统节日的意义。观点有些不全面。

第三种观点,注意两点:“世界文化融合、也在-----欢度-----”。

“世界文化融合”,这是潮流、趋势,势不可挡,任何想阻挠其前进步伐的想法,都是徒劳的。想“赶出”洋节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可笑的。

“也在------欢度------”说明他们不但在过自己的节日,也在过中国的节日。

经验告诉我们:在有几个观点的时候,往往最后一个观点是命题人的观点,是让考生写的观点。或者说命题意图往往在材料的最后有所体现。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那就是第三种观点里,告诉我们一个问题:过不过什么节,只是表面问题,实质是“文化”问题。所以讨论过节问题时,必须把它提到“文化融合”的高度来认识。

于是,我们联想到“文化融合”的许多例子:

1、   遣唐使问题。

2、   昭君出塞。

3、   美国大片《阿凡达》

4、    韩剧。

5、   孔子学院。

6、   丝绸之路、“一路一带”、亚投行。

---------

                                                       

补:一、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5、文化对人的影响

⑴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⑵表现:①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⑶特点:①潜移默化②深远持久

⑷作用:文化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可以①丰富精神世界。②增强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文化交流的依据)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4、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附: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感受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民族节日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的文化遗产,不仅对于我们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三、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或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同时,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四、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 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六、文化创新的原因、意义及途径

(一)原因:

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4、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二)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5、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各国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文化创新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 七、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原因

(一)特点: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二)原因: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篇一:作文:如何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如何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发展,后世享用至今,我们还可以联系到秦始皇建万里长城。这首怀古诗让我们看到秦、隋亡国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开大运河和建万里长城本身,而在于国君“水殿龙舟事”的源头——践踏民生的“独夫”之心。

《世间最美的坟墓》不孤立地写托尔斯泰墓,而把它和那些豪华的墓葬——“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相互比照,以托尔斯泰墓的朴素来对比否定其他伟人,是否公正和客观呢?辩证地说: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都是伟大的人物,他们本有资格享受死后的荣华,所以对比并非为了贬低他们,而是能更加突出唯有托尔斯泰墓“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篇二:作文如何辩证

(一)作文中如何辩证

所谓的思辩,说是一分为二看问题,不可绝对与偏颇。请你先听一个故事。庄子的朋友惠施种了一些葫芦,比一般的葫芦都大得多。虽然大,但装水还是装得有限,而将它们剖为两半做瓢,却由于体积的大小和皮的厚薄不成比例,装水很容易破碎。惠施便认为这些瓢无用,于是将它们跺碎丢在一旁。庄子知道后,对惠施说:“把水装到葫芦里不行,为什么不把葫芦放在水里呢?把葫芦放在水里可以做成帮助人过河的漂游葫芦,这不就有了用处吗?”听完这个故事,不知道你有何感想?同样的葫芦,在惠施看来是无用的,而庄子却看到了它的有用之处。

从这一故事中你是否明白我们在认识问题时切不可一概而论这一道理?世界是复杂多变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我们惟有作辩证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关试图通过技法例谈和针对性训练,让同学们掌握一把思想之剑——辩证思维,使自己的文章闪烁智慧的火花和思想的锋芒。

概念阐释

辩证思维是近现代科学的主要理论思维工具,是解开宇宙之谜的一把金钥匙。近十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在内容或形式上,年年都有变化,但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像一根红线贯穿其间。我们把这种充满思辩色彩(又称辩证思维)的寓意性命题作文称为思辩型作文。思辩型作文,要求同学们用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具有两重性等观点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绝对地看问题,使论证显得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无懈可击。

回顾高考作文命题,辩证意识在一些年的作文命题中显得十分明显,而另一些年则表现得比较隐蔽。概括起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辩证原理。

一、矛盾对立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例如1998年的《战胜脆弱》涉及到“脆弱”与“坚韧”的矛盾;2001年的话题作文涉及到“诚信”与“欺诈”的矛盾;1988年的《习惯》一题相对隐蔽一些,但只要一分析就可发现,习惯有“好”与“坏”,“新”与“旧”之分,讲的是“习惯与传统、习惯与创造”的关系,考生如果具有明确的辩证意识,写作起来就会有不同的思想力度。

二、在矛盾对立的事物中,要分清矛盾的主次。分析评判事物,要注意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1990年的供料作文《玫瑰花与刺》就需要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

1991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就涉及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前者强调的主要是环境对个人的作用;而后者重点突出个人主观努力的作用,立论的基础就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五、质量互变的规律。事物的运动、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的循环往复而又由低到高的螺旋发展过程,量的变化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质变。1986年的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涉及的就是这一辩证原理。“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讲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及事物的量变过程;“大片森林的形成”导致气候的改变,这个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是量变引起质变过程。这个比喻性作文题的哲理色彩也是十分明显的。

因此,加强辩证思维的训练,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技法例谈

辩证思维是思辩型作文审题构思的最重要的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三柄利器。它可以拓开作文思路,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怎样运用这三柄利器。

运用联系的观点

(一)分析问题时时处处可运用联系的观点。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下面请看一篇思辩型作文中的一段:

欧洲人喜食沙丁鱼,但沙丁鱼很难养,因为它们生性懒惰,常拥挤在一起而静止不动,死亡率很高。为此,人们在饲养的沙丁鱼中放几条鲶鱼,鲶鱼又喜食沙丁鱼,沙丁鱼为了活命,四散而逃,由于游动又大大提高了成活率,但是,如果鲶鱼放得多了,沙丁鱼都成为鲶鱼的美食,人们又怎样尝到新鲜的沙丁鱼?可见,能否吃到新鲜肥美的沙丁鱼关键还在于能否控制好鲶鱼的投入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就如一个工厂的发展吧,最主要的固然是领导是否得法,职工是否肯干,但与国际经济环境、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有关政策能无联系吗?与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销路、运输以及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都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学习的进步也往往会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联系在一起,往往“小不周而乱大谋”。

这一段由沙丁鱼与鲶鱼的联系想到工厂的发展与领导、职工、政策等的联系,想到学习的进步与小事的联系,处处离不开联系,议论全面、周到,让人信服。

(二)要弄清楚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及联系的种类,就主要的联系进行重点论述,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面面俱到。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首先弄清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既要考虑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又要考虑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纵横联系。比如,我们在谈及“成才”这一话题时,就要考虑影响成才的各种因素。总的来说,有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而主观条件包括勤奋努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客观条件则包括环境(顺境、逆境)、机遇、社会制度等因素。从以上条件不难看出,主观努力是成才的决定因素。经过这样一联系,我们也就有话可写,说理也不至于片面。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多种多样的。如事物的因果联系,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必然与偶然的联系等等。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事物之间的这几种联系。

1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是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因此,对于某些事,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弄清前因后果。通过分析,揭示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就会把议论引向深入。

例如,1991年“三南”高考作文试题是一幅漫画:左面一幅画是一个年轻的妈妈给自己的

儿子吃鱼身子,自己吃鱼头;右面一幅画是这个妈妈老了,儿子给妈妈吃鱼头,并说:“妈妈爱吃鱼头,我从小就知道。”怎样分析这幅漫画呢?我们可以采用因果联系法来分析。儿子为什么给自己的老妈吃鱼头?这是因为儿子缺乏尊老美德,不懂得回报。为什么会缺乏尊老美德?因为儿子从小就受妈妈宠爱。这就说明这位母亲爱子有余,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导致自食教子无方的苦果。经过这样一联系,我们就可以深刻领会漫画的含义,得出“爱子要善于教子”的结论。

因果联系有两种情况:

[1]由因及果,先说原因,后说结果。例如《莫谈“绝对”》一文这样写道:

就是因为把生活看得太绝对,我们错过了多少发现美好事物的机会;就是对现有事物绝对的相信,人类被蒙蔽了多少年。可是,正是不相信绝对,不被它所缚,人类的社会文明才能一步步地向前发展。

[2]由果溯因,从结果探求其原因。如《义理、考据和辞章》中写道:

在义理、考据和辞章这三者中,义理应当是灵魂,是统帅。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材料是由观点来统率的。

这种由果溯因的分析,使

千多人,造成丧师失利的结局。楚国人失败的原因在于:死守教条,不按已经变化的形势来处理问题。

这种情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发生。1958年我国曾经刮起一股浮夸风。大家在会场上虚报产量,你报亩产千斤,我报亩产两千斤。开头大家心头还有点虚,后来看见这样虚报领导喜欢,不虚报还要反你的右倾保守,于是争相虚报,浮夸成风。报纸上根据这些虚报数字用大字标题鼓吹大放卫星。这样不顾实际的乱吹浮夸,给我国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

在这篇文章中,“荆人袭宋”与“虚报浮夸”二者之间没有相似之点,没有本质上的必然联系,因此不能进行类比推理。如果硬将它们扯在一起,必然推不出正确的结论,当然也就不能令人信服了。

(三)运用联系的观点可以开拓思维空间,丰富话题。

如2000年高考作文试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我们用因果联系法,就可以向该“话题”的“前因”和“后果”开拓(这一点可参看“焦点话题:话题作文”的相关部分)。答案为什么是丰富多彩的呢?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既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就必须打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一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这么一拓展,文章的思路就开阔了,话题也就丰富了。

运用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新观念。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新观念不断产生。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关于“钱”这个话题,在以前的年代,人们知道只能“向前看”而不能“向钱看”。“钱”多了,这在当时是不能容忍的,认为是资本主义。那时人们都只能一心“向前看”而绝不能“向钱看”。到了今天,顺应时代的发展,“向钱看”又被人们重新提起,而且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了,人们再也不会谈“钱”色变了。下面请看一位同学怎样论述“向钱看”的:

我们是在“向前看”的同时想到了“向钱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把商品推向市场,而把商品推向市场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有了钱就可以扩大再生产。生产越来越红火,金钱也会愈积愈多,人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在这种竞争力很强的形势下,办企业、办工厂都要讲效益。所谓效益好,其实就是赚的钱多。要有钱,才能谈得上进入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向钱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当然,提倡“向钱看”也不能一味盯着钱,心里想着钱,挖空心思去赚一些昧心钱。有些人为了钱,连人格、国格都可以不要,这不是我们提倡的。我们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的真本领,在市场经济中大展雄风,多赚些钱。这种“向钱看”的行为才是我们所提倡和希望的。

上面这位同学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阐述了自己对“钱”的看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惊喜,也让我们困扰。战争、原子弹、恐怖活动、贫富悬殊、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不能不让我们警醒。回眸世纪,我们是忧,还是喜?下面请看一位学生是怎样论辩的:

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不是用静止的眼光。可对方辩友只说到人口问题,没有看到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慢;只说到核武器的问题,没有看到我们正在进行全球性的核裁军。的确,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留下的成就有目共睹,留下的问题确实客观存在,这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伴随着成长会有种种的困惑,但我们说没有人会拒绝长大,没有人说长大成人不好,因

为成长的过程就是排除困惑的过程。发展中留下了不和谐音符,那不过是人类成长的烦恼。1900年1月1日零点,有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睁开双眼开始瞻望全新的世纪。在他28岁那年,看到青霉素问世了,从此传染病菌不再笑傲江湖;36岁那年他看到

下页

篇三:辨证思维与高中话题作文

辨证思维与高中话题作文写作【转载】

2007年03月02日星期五06:40P.M.

宁波市李惠利中学钱洲军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考试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多种思维方式来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定然要综合运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相似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众多的思维方式。在这些思维方式中,我以为辩证思维是写作中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话题作文的写作中,辩证思维更是作用显著。因此,在这里,我就话题作文的写作和辩证思维作一点研究和阐述。

一、话题作文的需要突显辩证思维的价值

高考对高中各科教学有一种导向引领和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事。综观恢复高考以来的作文考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截然不同,命题作文限制很死,学生几乎无自由空间;而话题作文给了学生无限的思想驰骋的空间。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也有质的区别,材料作文由两部分构成,提供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学生要从材料中寻找写作方向;话题作文由三部分组成,话引、话题和写作要求,它提供给学生以话题引出的材料,又提供了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话题,学生的写作不一定

与材料发生关系,只要切中提供的话题即可,并体现三自原则,即“自定立意、自择文体、自拟题目”。这样,学生偏题、跑题的机会少了,思考的余地大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自由的张扬,才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想象联想得到了尽情的驰骋,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因此,从99年高考开始,话题作文以其开放性、发散性、灵活性、多元性、自主性、多向性、客观性等特点成为一种公认的有效命题形式。

高考话题作文已连续七个年头,考察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全国卷中的作文题,还是近年各省的自主卷中的作文题),都能看出辩证思维在话题作文写作中的突出地位。

首先,从高考作文题的分类来看。2004年全国共有15套高考语文题,其中10份试卷作文的话题是联合式短语,即关系性话题。话题类型有很多种,除关系型话题外,还有观点型话题、范围型话题、对比型话题、观点型话题等,这些话题中,关系型话题最能体现辩证的色彩。关系型话题的提示性文字中往往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对象,而这些事物或对象间都存在着某种关系,有对立统一关系,有是非取舍关系,有并非绝对关系,有并列共存关系等。无论哪一种关系,都是矛盾关系,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将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正确全面地揭示出来,否则就有可能离题。如非借助辩证法原理,运用辩证思维方式,运用“两点论”或“重点论”的辩证法哲学方法论,是很难搞清它们之间的客

观关系的。这样,审题就会受挫,更谈不上写好文章了。高考试题如此热衷于关系型话题,给学生的辨证思维方式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从高考题的内容来看。19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必须借助辩证思维的全面性的特点,即要去肯定“记忆移植”的积极意义,也要去设想“记忆移植”的负面影响或后果。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充分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事物的运动与发展、事物的多层次性等哲学命题,虽然此题是近年高考命题作文中开放性最大的题目,但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哲学的思考,是很明确把握中心,难写得心应手的。

2001年高考作文的话题“诚信”和2002年高考的话题“心灵的选择”,都是人生哲理的问题。2003年的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体现了情感与理智的辩证关系,理智是客观性的,情感是主观性的。情感应服从于理智,理智决定着情感;情感又影响着理智,对理智有反作用。只有在全面考察这两者的关系的基础上,写作才有可能深入。2004年全国卷四套作文题话题分别为:“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这些话题无一不是以矛盾对立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05年全国卷(三)的作文话题为:“忘记与铭记”,其出题构思方式如出一辙。

再次,从高考作文评判要求来看,也对辩证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考作文的评判除了六项基础等级要求外,要取得高要还得看四项发展等级要求,即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很显然,把“深刻”放在了首位。所谓深刻,首先是具有深透的见解,作文的观点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其次是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怎样才能做到说理深刻?一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居高临下审察事物,辩证地剖析问题;二要摆现象、揭本质、挖根源、说危害、讲办法,逐层分析说清所以然;三要抓住规律、理清关系、对比曲直、驳斥谬论,多方阐发,切中要害。这些要求,只有通过辩证思维才能实现。

正是话题作文的自身特点,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在落笔时游刃有余。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辩证思维作为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就成了话题作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维方式。

二、辩证思维为写好话题作文的写作提供可能和保障辩证法思想象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话题作文的写作是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思考的产物,辩证思维自然成为开启生活真谛的金钥匙。这就使得辩证思维成为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了。

这里,我们要对辩证思维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所谓辩证思维,就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自觉或不自觉地按

照辩证法去进行思维。”(朱智贤、林崇德著:《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下页余下全文

篇四:从春节看传统文化(1)

春节的文化及传统

姓名:陈莉学号:211210105专业:生物工程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从其中许多地方可以看到文化传统的内涵。春节的时候能够一家人团圆,这是大多数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春节的习俗有发红包、吃年夜饭、放鞭炮等。从中,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对中华人民的影响。

过年的时候小孩子可以从长辈手上拿红包,于是在我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过年。现在我大了,不好意思再拿了,但是大人们还是要塞的,还说这是习惯,图个吉利。要我说这应该说是一种习俗,也是长辈给新生儿辟邪驱魔的护身符。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在春节吃上团圆饭是件快乐的事情。我也只是津于“食”而不乐于“品”的。说起来饮食是一种文化,不是会吃的人都懂的,我也只有靠他人的文章

来写这个。

王蒙在《论吃》中说“谈吃不恋吃,广用博闻,能上能下,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稀奇古怪,不惧其异;讲究排场,不失其志;以吃会友,意不在吃,不吃亦友;庶几可以言吃。吃之为吃之,不吃为不吃,是吃也。”

黄裳在《论烹调》中道“讲究烹调是一个有长久灿烂文明的国家的重要特色,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穷奢极欲的大吃大喝并不是一回事。用人人可得的材料,调治出人人喜欢的食物,这工作,不只是重要的,简直可以说是神圣的。”

邓友梅在《论饮食文化》中赞“饮食也是文化,对这种观点我很赞同。我们中国人在吃上向来讲究,这种观点无疑更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地位,增加我们的自豪感。我想,若把饮食纳入文化范畴,它可能是最容易从事又最难取得成就的一个项目。其实,饮食文化是最讲实效的文化,不能靠哗众取宠,而要看真招子。不一定非上名贵菜肴,祖传绝技,只要普通中见出众,一般中显特殊,就是好活儿。"

吴世昌在《烹饪是一种文明的标志》中叹“烹饪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明的标志。我以前曾说,中国烹饪和中国园林,将来一定风行世界。现在美国已有

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过年放炮是一个传统的习俗。据说是因为要赶走怪物的。而说“怪物”,“鬼”,“神”之类者,让我想到了宗教这的东西,在这反面,禅宗,佛教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典型代表。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一是吸收阶段,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共七八百年。这时中国主要是吸收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二是佛教中国化的阶段,隋唐以来,天边台、华严、特别是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表明了佛教在中国已具特色,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贞观年间,玄奘大师从印度留学归来后,标志着中国向印度学习佛教的过程基本结束,并在隋唐时期形成了十大宗派。就中国大乘佛教的八大派而言,三论、唯识、律宗和密宗的印度文化气息较为显著,而天台、华严、禅宗则中国文化的气息就重得多——在印度是难以找到这种文化气息的。

虽传说禅宗肇始于齐梁,但真正的开山祖师应是六祖慧能。禅宗从

分析名相、辩驳教理的百家争鸣盛况中站出来,独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大旗,并与生活打成一片,从生活中体验人生宇宙的真谛。在师徒授受方面,更是在日用动静的起心动念、嬉笑怒骂、激扬指点、杀活纵夺中实施。这虽然是马祖之后才大见开展,但具体端倪,都为《坛经》所蕴涵。故使禅宗成为似宗教而非宗教,似哲学而非哲学,似艺术而非艺术的法宝。不但对佛教具有革命性,对欲得解脱的人们创造了一个历史上举世全无的特殊思想体系。

虽然禅宗的许多特点都带有儒道等中国文化的思想,而禅宗的根本目的——彻证“无生法忍”——却是印度佛教思想的精华所在,为中土文化所无。而禅宗内浸透了这一点,这无疑是接受了佛教思想才开放出的璀灿之花。

有一些人对“中国化的佛教”不以为然,认为应以印度佛教为标准。其实禅宗乃至天台、华严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如果抽取出禅宗的成分,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就讲不下去。在唐代至五代之后,禅宗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和核心,就代表着佛教。不了解禅宗,就没有资格说了解了中国文化。

在唐武宗掀起的遍及全国的灭法运动打击下,除禅宗外的所有宗派都全军覆没了。只有六祖大师开创的禅宗禅宗,不仅安然度过了这一劫难,而且如雨后春笋般地在灭法运动后的几十年间遍布全国,取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所以,如果没有禅宗,佛教在中国的生命能否延续至今就成了问题。而历史本身也表明了,唐末灭法后一千多年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主要就是禅宗的发展(不包括藏传佛教)。正是由于禅宗结合了中国文化的实际,才有如此绵长、辉煌的发展,也才有今天播及欧美的能力。

禅宗的方法简捷可行,并能贯穿和深化儒道思想,易为士大夫们接受,有普遍性;而且其本身含摄了佛教的全部精义,有蓬勃的生命力。一个禅者本身就是一粒种籽,不论在何种环境中都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较其它诸宗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遂使它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和主体。

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如今许多国外领导人每逢中国春节时,都向

中国人民、国外华人拜年,道贺。春节虽然只是一个节日,但它包含了许多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及传统文化,从其中的每一个习俗都可以看出包含的内涵。近些年来,许多国外节日走进中国,并且有些节日甚至超过了本土节日的热闹程度。春节更重要的体现的是家的含义,一个人如果没有家,更不知道根在哪里,那么无论他有多么的成功,整个人也是漂浮着,也没办法安定下来。所以说春节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其文化的内涵是非常重要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