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真语文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3 07:06:20 小学作文
真语文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作文小学作文

精选作文:真语文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作文

 真语文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

 

                                          著名特级教师  黄厚江

 

 

讲到作文教学,我想提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什么概念?先从一个美国人的研究说起。我看到过一个资料,一个美国的教育家要研究作文是怎么教好、怎么写好的,他带领一个团队花了数百万美元做了长时间研究,最后得出来结论作文是不可教的。

 

作文不可教,那我们还上什么作文课啊?我国古人在这个问题上讲得比他好多了,清代学者章学诚说:“作文有可教者,有不可教者。”讲作文,一定要记住这句话。我想从三个角度来讲这个理念。

 

第一,从对象来讲,有可教者,有不可教者。这句话不是说老师要放弃教育的责任。这个就是让我们明白,老师的责任就是把班级50个同学前面三个丢掉,后面三个丢掉,教好中间的42个学生。老师是为谁服务的,是为中间一部分人服务的。

 

第二,从写作目标来看,高分作文绝不是教学的追求和参照。有的老师、家长成天拿着满分作文让孩子读,这样作文就能写好吗?不能。老师能教什么样的作文?按照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我们只能教学生写正常的作文。

 

我一再跟高三老师讲,不管什么题目你都能考58分以上吗?你自己都写不出来,凭什么要求学生能写出来呢?因此,从写作的目标追求来讲,按高考作文评分,我们主要教也只能教学生写好二类文。

 

第三,从教学内容来讲,要弄清楚哪些内容是可教的,哪些内容是不可教的。比如材料的准备和基本架构老师可以教。我们要教学生怎样准备典型材料,怎样用一个典型材料来写不同的题目,怎样加工。我们还要教什么?要教学生看到一个题目怎样想出几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教学生出奇招。

 

不久前,我到一个学校听课,一位高三老师花一个课时跟学生讲如何让作文有文采。作文有文采是老师教的吗?文采能教出来吗?即使文采教得出来,他写了十几年没有文采的作文,你能让他几个月就变得有文采吗?

 

一个学生的作文写得好有多种因素,这就涉及所谓的作文教学策略。

 

第一,善于研究写作环境,即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健康的写作空间。第二,善于运用读写结合的策略。比较有效的读写结合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意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短小的微写作训练,会对阅读和写作都有帮助;培养学生有痕读书,即学生读了课文后,一定要在书上有痕迹,心中有痕迹,嘴里有痕迹,笔下有痕迹,我觉得这是最有效的读写结合。

 

                                    (作者系真语文大师)

 

 

篇一: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围绕“真实的写作”展开。回到“真实的写作”是回到写作的本源,是在追寻写作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写作是什么?“真实的写作”是对“虚假的写作”的反拨,提出“真实的写作”即是让写作回到常识,回到生活本身。“真实的写作”在中学写作教学的语境中其基本涵义有三个:写作与生活的真实关联,写作交往真实有效的策略,写作生产的真实形态。相应于“真实的写作”的基本涵义,具体的教学策略分别为:强化写作的目的和对象意识,培育明晰恰切的文体感,写作全过程的关注和导控。

【学习要求】

1.深入领会本课程的内容,把握“真实的写作”的基本特征,从“真实的写作”的角度分析“思考和活动”中的案例,案例分析要言之有理,持之以故。

2.学以致用,践行“真实写作”的理念,生成自己的写作教学案例或写作教学故事,并在“学习社区”与同伴分享写作教学案例和写作教学故事。

3.拓展阅读,研读“思考和活动”中所提供的书籍,撰写读书笔记,深入思考和交流。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回到“真实的写作”

李卫东(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中学特级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只好硬着头皮凑些文字了事。究竟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真实的写作”对于中学写作教学有何意义?我们能够依此做些什么?

一、目的与对象:写作与生活的真实关联

在深入展开讨论前,先来转述一个教学案例。

案例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学研究学院的苏珊·弗罗里欧撰写的,题目是《死亡者信件之症结:对写作教学的社会观》。该案例的核心部分叙述了苏珊·弗罗里欧和她的伙伴们到一个二年级教学班持续一年进行课堂观察的情景,同时还使用了一个文学故事。

“故事”来源自荷曼·麦尔维尔的《抄写员巴特利比》:最初,巴特利比的工作是阅读信件并进行分类,这是一些死人的信件,因而不能送出去。之后他当了一个律师的文稿抄写员。经过了那么多年从事与人隔绝的无意义的工作后,当律师叫他从事一些写作任务时,他的唯一反应就是回答说“我宁愿不”。

课堂观察的情景在案例中叙述得更为详细。苏珊·弗罗里欧和她的研究伙伴一直密切关注密歇根中部某学校的一个二年级班级的课堂情况,该班的教师是富兰克太太,“这个班很出名,因为那里的孩子进行大量的写作,在那儿也可以感受到社区的感觉”。富兰克太太的教室与一般教室最大的不同,就是刚进入教室“你会看见另一个小型社区,孩子们给它取了一个绰号叫‘贝特伯尔格'”,“贝特伯尔格的与孩子一般大小的厚硬纸板似的建筑物占据了教室的大部分空间”,这些建筑设施包括一个社区应该具备的所有设施:执法部门、文化活动、商业、福利,当然还有对于孩子们的写作非常重要的邮政系统。学生们作为贝特伯尔格的居民也作为学习者,在进行社会生活的同时还伴随着这种生活的写作,使用最多的写作样式就是“书信”。比如贝特伯尔格正在开一家商店,孩子们需要购货在商店里出售,为了有钱可赚,他们必须以批发价购买货物,于是学生们就给生产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和糖果的厂家写信。“尽管不熟悉具有细微差别和复杂性的拼写、标点和句型结构,但这些学生仍然从事这种复杂的写作活动,而且很有说服力,他们必须让读者对在贝特伯尔格发生的事情感兴趣”,“正如小孩学说话一样,他们在做的过程中学到了本事”。“在贝特伯尔格,通过写信的方式从事如此复杂的社交和语言活动很平常。在数月的课堂观察中,几乎每天都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写信活动”。下面是学年末观察者采访学生的一个片段:

采访者:我想了解你们在今年都写了些什么。

学生甲:嗯,我们写了到我们商店的人。

学生乙:写信。

学生丙:哦,我们给爸爸、妈妈写信,给班上的同学写信。

学生丁:我们的邮局会收到这些信件。

是的,贝特伯尔格邮局外面的邮箱和粘在孩子们课桌上的邮箱确保了信件能够寄出教室,学生能够收到信件,信件能被正式登记。因此才有孩子说:“我用自己的语言,不抄袭别人的。我学习写好信,学得越多,语言就用得越好”。

在贝特伯尔格,“写作是个人用纸和笔的个体努力,也是与人交流的一种社交活动。而且,写作发生在社区里。忽视这些特征的写作教学冒着让学生写出死亡者信件而非真正交流的危险”。

苏珊·弗罗里欧在案例中使用“死亡者信件”的故事,是把它当作“隐喻”来使用的。在她看来,学生的写作困难与抄写员巴特利比的“失常”有着共同的“症结”——无意义。当学生的写作没有面对真实的读者、情境和任务,那他们写出的就是教师、自己以及所有读者都不愿意看到的“死亡者信件”,与生活中的任何人或任何事情不能发生真实的关联,无所归属,也就成为无意义的“写作”。富兰克太太写作教学实践的意义就在于不是让写作沦为纯粹的技术训练,而是成为生活本身。学生们在“贝特伯尔格”这个生活社区里,给爸爸、妈妈写信,给班上的同学写信,给生产商写信,“用自己的语言”写信,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且这种诉求和表达得到“真实的读者”的反应。

富兰克太太的学生比巴特利比幸福,当然也比那些不知为谁而云也不知所云何终,挣扎在“死亡者信件”黑洞里的学生们幸福。

正如苏珊·弗罗里欧这份案例的题目所示,苏珊·弗罗里欧考察富兰克太太的课堂是取一种写作教学的社会观,是把写作教学看作发生在个人世界和更广阔的社区交汇的地方的一种活动,或者说主要是通过信件的写作形式与社会生活、周遭的人和事发生真实的交往。写作作为一种交往,其指涉的对象世界应更为广阔,德国哲学家哈马贝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者可分别与不同的世界建立起不同的关系:

1、通过对客观世界中事物的言说,与作为外部世界的自然发生关系;2、通过对社会世界中事态的言说,与别的行为者发生关系;3、通过对主观世界,即个人内心情感或体验的言说,与自我发生关系。哈马贝斯提出的语言交往的三种形式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结构性联系,无论何种语言交往形式都必须满足三种有效性要求:真实性、正确性与真诚性。严格起来讲,任何写作都应有明确的“目标读者”,“目标读者”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隐含的。给玩具生产商写信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写私密书信也有明确的“目标读者”——自己,而更多的写作则是有其“隐含读者”——为交流情感、交换观点、传达信息而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接受对象。读者“真实的反应”既可以是直接的,比如写信得到回复;也可以是间接的,读者通过阅读受到潜在的真实影响。明示或者隐含,直接或者间接,都有“读者和对象”存在,写作才能“真实”发生,写作的意义才能显现。

“真实的写作”吁求真实的写作目的和对象,吁求写作与生活世界的真实关联,是相对于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对象、割断与生活联系的“虚假写作”而言,与“写实的写作”并非一个概念。“写实”与“写虚”相对,一个强调写真人真事,一个意指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改造和虚构。无论写实还是写虚,只要作者基于真切的生活体验,明确真实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与目标读者做真诚的交流,就是“真实的写作”。笔者曾和学生上过一节“摄影作文”课,学生面对同一张“温总理探望震中受伤男孩”的真实照片,选择了不同的切入角度,确立了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对象,均基于真实的写作目的与写作对象做出真诚的交流,这即是“真实的写作”,尽管有些作品主要是通过虚构。比如有学生撰写了一篇“新闻稿件”,其写作目的是及时、准确、简要地传达温家宝总理探望震中受伤男孩的新闻信息,是以想在

下页

篇二: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

王海龙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新课改下语文学习的重要课题,因为作文反映的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领悟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衡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尺度。“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不少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随意性较大,训练毫无序列,评改也毫无序列,毋庸讳言,不少语文教师只是站在岸上指导学生写作文,自己从来并不动笔,这样就失去了权威,有的时候,学生也会说,老师你写一篇给我们看看;学生呢?则是怕写,一提起写作文,头就疼。新课标准非常重视表达与交流。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我想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一是解决科学训练的问题,一是作文评价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

“巧夫难为无米之炊”——注重材料积累,

平时的作文教学,语文教师习惯将作文题目一出,然后简单地谈写作思路,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写,有的时候也会给学生印一些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如何使用,哪些该用,哪些不该用,毫无指导,但是写什么,怎么写,很多学生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应付了事,而有的更是绞尽脑汁,一筹莫展,任凭时光流失,往往遇到老师的一番训斥。殊不知“巧夫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无从下笔,原因是大脑一片空白,无话可说。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积累资料的好习惯,从根本上解决“作文贫血症”,也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作文的时候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一、直接积累: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

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新课改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从高一新生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生活就是写什么的源泉,要求学生向生活学习,投身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把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用文字记录下来。把自己思想感情的历程记录下来,提倡写随笔、日记、周记、感悟。这些都是自由状态下的写作,不受拘束,用“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随笔内容宽泛,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所见所闻都可以是写作的内容。同时,老师要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并组织学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还要让学生善于感悟,表达感悟。感悟是作文的内容,是思想,是情感,感悟是生命的体验,是个性的体现。让学生多感悟,多积累。

实践证明,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二、间接积累:

就是通过阅读、摘抄、背诵等手段,间接的从书籍、报纸、杂志等获得写作材料,可以让学生拟定积累材料的实施方案,可以进行“积累材料评比”活动,

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要注意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通过这些知识去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并利用小组合作能把它们迅速地组织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

学生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彻底改变过去作文那样“无米下锅”的窘迫情况。“

科学训练是写好作文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积累材料”是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那么“科学训练”就是为了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

平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在审美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学习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写景文章要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学习教科书专题四,可从选文中吸收思想滋养,并借助写作技巧。可以参照“写作”提供的情境和指导,设置合适的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完成写作练习。如有条件,可以在课外组织“走进大自然”的主题活动:走访村落或社区的老人,了解家乡自然风物的变迁,倾听他们的感触;也可以组织郊游和野营活动,体验和歌颂自然之美。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拍摄一些图片,配上解说词,讲述你和自然之间的故事,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

2.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

(1)片段练习

片段训练则比写一篇文章更具可操作性,中学生生活积累有限,我校很多学生缺乏细腻、生动的描写,让学生进行环境、场面、四季、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想象意境等片段训练则比较现实,也可以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片段训练的实质也就是分解训练,先分解,后综合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2)以说促写

对高一学生,可以采用让学生多说,以说促写的办法确有实效,具体训练办法是:先说后写,写了再改,改后工整的抄下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3.教师写下水文

“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注重评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

改的具体要求。“如果我们的教学不是单纯停留在对它们的分析讲解上,而是把学生的学习和他们自身的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欣赏成功的同时、切身体会尝试成功、享受成功的快乐。”(张爱新《激情拓思增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P99)

如果说,习作指导是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写作活动是学生实践落实的脚步,那么作文评语则是师生之间的信息纽带。好的评语能让学生清晰的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激起他们不断完善的欲望,能培养其浓厚的写作兴趣。所以说,作文评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评语真正有价值,称得上好评语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的五忌五宜。

下页

篇三: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回到“真实的写作”

李卫东(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中学特级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只好硬着头皮凑些文字了事。究竟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真实的写作”对于中学写作教学有何意义?我们能够依此做些什么?

一、目的与对象:写作与生活的真实关联

在深入展开讨论前,先来转述一个教学案例。

案例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学研究学院的苏珊·弗罗里欧撰写的,题目是《死亡者信件之症结:对写作教学的社会观》。该案例的核心部分叙述了苏珊·弗罗里欧和她的伙伴们到一个二年级教学班持续一年进行课堂观察的情景,同时还使用了一个文学故事。

“故事”来源自荷曼·麦尔维尔的《抄写员巴特利比》:最初,巴特利比的工作是阅读信件并进行分类,这是一些死人的信件,因而不能送出去。之后他当了一个律师的文稿抄写员。经过了那么多年从事与人隔绝的无意义的工作后,当律师叫他从事一些写作任务时,他的唯一反应就是回答说“我宁愿不”。

课堂观察的情景在案例中叙述得更为详细。苏珊·弗罗里欧和她的研究伙伴一直密切关注密歇根中部某学校的一个二年级班级的课堂情况,该班的教师是富兰克太太,“这个班很出名,因为那里的孩子进行大量的写作,在那儿也可以感受到社区的感觉”。富兰克太太的教室与一般教室最大的不同,就是刚进入教室“你会看见另一个小型社区,孩子们给它取了一个绰号叫‘贝特伯尔格'”,“贝特伯尔格的与孩子一般大小的厚硬纸板似的建筑物占据了教室的大部分空间”,这些建筑设施包括一个社区应该具备的所有设施:执法部门、文化活动、商业、福利,当然还有对于孩子们的写作非常重要的邮政系统。学生们作为贝特伯尔格的居民也作为学习者,在进行社会生活的同时还伴随着这种生活的写作,使用最多的写作样式就是“书信”。比如贝特伯尔格正在开一家商店,孩子们需要购货在商店里出售,为了有钱可赚,他们必须以批发价购买货物,于是学生们就给生产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和糖果的厂家写信。“尽管不熟悉具有细微差别和复杂性的拼写、标点和句型结构,但这些学生仍然从事这种复杂的写作活动,而且很有说服力,他们必须让读者对在贝特伯尔格发生的事情感兴趣”,“正如小孩学说话一样,他们在做的过程中学到了本事”。“在贝特伯尔格,通过写信的方式从事如此复杂的社交和语言活动很平常。在数月的课堂观察中,几乎每天都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写信活动”。下面是学年末观察者采访学生的一个片段:

采访者:我想了解你们在今年都写了些什么。

学生甲:嗯,我们写了到我们商店的人。

学生乙:写信。

学生丙:哦,我们给爸爸、妈妈写信,给班上的同学写信。

学生丁:我们的邮局会收到这些信件。

是的,贝特伯尔格邮局外面的邮箱和粘在孩子们课桌上的邮箱确保了信件能够寄出教室,学生能够收到信件,信件能被正式登记。因此才有孩子说:“我用自己的语言,不抄袭别人的。我学习写好信,学得越多,语言就用得越好”。

在贝特伯尔格,“写作是个人用纸和笔的个体努力,也是与人交流的一种社交活动。而且,写作发生在社区里。忽视这些特征的写作教学冒着让学生写出死亡者信件而非真正交流的危险”。

苏珊·弗罗里欧在案例中使用“死亡者信件”的故事,是把它当作“隐喻”来使用的。在她看来,学生的写作困难与抄写员巴特利比的“失常”有着共同的“症结”——无意义。当学生的写作没有面对真实的读者、情境和任务,那他们写出的就是教师、自己以及所有读者都不愿意看到的“死亡者信件”,与生活中的任何人或任何事情不能发生真实的关联,无所归属,也就成为无意义的“写作”。富兰克太太写作教学实践的意义就在于不是让写作沦为纯粹的技术训练,而是成为生活本身。学生们在“贝特伯尔格”这个生活社区里,给爸爸、妈妈写信,给班上的同学写信,给生产商写信,“用自己的语言”写信,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且这种诉求和表达得到“真实的读者”的反应。

富兰克太太的学生比巴特利比幸福,当然也比那些不知为谁而云也不知所云何终,挣扎在“死亡者信件”黑洞里的学生们幸福。

正如苏珊·弗罗里欧这份案例的题目所示,苏珊·弗罗里欧考察富兰克太太的课堂是取一种写作教学的社会观,是把写作教学看作发生在个人世界和更广阔的社区交汇的地方的一种活动,或者说主要是通过信件的写作形式与社会生活、周遭的人和事发生真实的交往。写作作为一种交往,其指涉的对象世界应更为广阔,德国哲学家哈马贝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者可分别与不同的世界建立起不同的关系:

1、通过对客观世界中事物的言说,与作为外部世界的自然发生关系;2、通过对社会世界中事态的言说,与别的行为者发生关系;3、通过对主观世界,即个人内心情感或体验的言说,与自我发生关系。哈马贝斯提出的语言交往的三种形式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结构性联系,无论何种语言交往形式都必须满足三种有效性要求:真实性、正确性与真诚性。严格起来讲,任何写作都应有明确的“目标读者”,“目标读者”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隐含的。给玩具生产商写信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写私密书信也有明确的“目标读者”——自己,而更多的写作则是有其“隐含读者”——为交流情感、交换观点、传达信息而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接受对象。读者“真实的反应”既可以是直接的,比如写信得到回复;也可以是间接的,读者通过阅读受到潜在的真实影响。明示或者隐含,直接或者间接,都有“读者和对象”存在,写作才能“真实”发生,写作的意义才能显现。

“真实的写作”吁求真实的写作目的和对象,吁求写作与生活世界的真实关联,是相对于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对象、割断与生活联系的“虚假写作”而言,与“写实的写作”并非一个概念。“写实”与“写虚”相对,一个强调写真人真事,一个意指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改造和虚构。无论写实还是写虚,只要作者基于真切的生活体验,明确真实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与目标读者做真诚的交流,就是“真实的写作”。笔者曾和学生上过一节“摄影作文”课,学生面对同一张“温总理探望震中受伤男孩”的真实照片,选择了不同的切入角度,确立了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对象,均基于真实的写作目的与写作对象做出真诚的交流,这即是“真实的写作”,尽管有些作品主要是通过虚构。比如有学生撰写了一篇“新闻稿件”,其写作目的是及时、准确、简要地传达温家宝总理探望震中受伤男孩的新闻信息,是以想在

利用网络。网络交流是虚拟的又是真实的,虚拟在于网络言语交流的非正式性、自由化乃至狂欢化,真实在于每个人的言语作品都会在网络上得到关注和呼应,大家彼此分享交流的欢乐,感到是在做一件真实的活动,真实的事情。如果条件允许,利用起网络即时互动、自在交流的功能,尤其通过建设班级写作博客群,让写作日常化,激活写作教学,是不错的选择。

情境写作、任务写作、网络写作其意义都在于强化写作的目的、对象意识,消除写作与生活的紧张,回到写作的本始面目。如此浸染已久,学生每逢写作便厘定明确的写作目的、树立为读者负责的观念,即便不是在写“情书”,不是在给玩具生产商写信,当面对那些形式规范的作文命题训练以至考场作文训练时,也多半不会做出堆砌些文字糊弄老师也糊弄自己的傻事。

强化写作的目的、对象意识,除了“提供支架”之外,在“标准评估”方面也应有所作为。我们国家当前的作文评分标准总体上还比较笼统,缺少具体有效的写作技能表现性评分标准,而西方国家已经开发出不少成熟的写作评价工具,如美国的“6+1要素写作分项评分规则”。该评分规则把写作技能分为六个要素:思想性、条理性、写作风格(也有译成“口吻”)、用词、语句流畅性、写作常规,另有“格式”1个要素,构成写作的“6+1要素”,作文评定时,对不同要素单独评分,每个要素都有1分到5分五个等级,每个等级都匹配相应能力表现标准的清晰表述。以“语言风格”的要素评定为例,该要素5分等级的能力表现标准是这样描述的:

作者直接以充满个性的、有吸引力的和有魅力的方式与读者交流,很显然,作者创作时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和写作目的。

A.作者的语气可以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并适合写作目的和目标读者。

B.读者可以感受到与作者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交流,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作者的存在。

C.说明文和议论文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充分解释了读者应该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

D.记叙文是真诚的、个性化的、有魅力的,能够引导读者考虑作者的想法和观点进而做出反应。

而在1分等级中就表述为“作者看起来对文章的题目和/或目标读者毫不在意,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写作目的”等。美国的一些教室内就张贴着这样的“6+1要素写作分项评分规则”,学生抬头即见,耳濡目染,写作的目的意识、读者意识自然得以强化。此举并非难事,却也见教师的良苦用心,无形中的意识强化,是在点通写作教学的穴道。

二、文体思维:写作交往真实有效的策略

下页

篇四:2015年高中语文特后培训班讲座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新课改下语文学习的重要课题,因为作文反映的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领悟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衡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尺度。“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不少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随意性较大,训练毫无序列,评改也毫无序列,毋庸讳言,不少语文教师只是站在岸上指导学生写作文,自己从来并不动笔,这样就失去了权威,有的时候,学生也会说,老师你写一篇给我们看看;学生呢?则是怕写,一提起写作文,头就疼。新课标准非常重视表达与交流。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我想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一是解决科学训练的问题,一是作文评价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

“巧夫难为无米之炊”——注重材料积累,

平时的作文教学,语文教师习惯将作文题目一出,然后简单地谈写作思路,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写,有的时候也会给学生印一些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如何使用,哪些该用,哪些不该用,毫无指导,但是写什么,怎么写,很多学生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应付了事,而有的更是绞尽脑汁,一筹莫展,任凭时光流失,往往遇到老师的一番训斥。殊不知“巧夫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无从下笔,原因是大脑一片空白,无话可说。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积累资料的好习惯,从根本上解决“作文贫血症”,也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作文的时候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一、直接积累: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新课改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从高一新生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生活就是写什么的源泉,要求学生向生活学习,投身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把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用文字记录下来。把自己思想感情的历程记录下来,提倡写随笔、日记、周记、感悟。这些都是自由状态下的写作,不受拘束,用“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随笔内容宽泛,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所见所闻都可以是写作的内容。同时,老师要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并组织学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还要让学生善于感悟,表达感悟。感悟是作文的内容,是思想,是情感,感悟是生命的体验,是个性的体现。让学生多感悟,多积累。

实践证明,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二、间接积累:

就是通过阅读、摘抄、背诵等手段,间接的从书籍、报纸、杂志等获得写作材料,可以让学生拟定积累材料的实施方案,可以进行“积累材料评比”活动,

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要注意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通过这些知识去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并利用小组合作能把它们迅速地组织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

学生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彻底改变过去作文那样“无米下锅”的窘迫情况。“

科学训练是写好作文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积累材料”是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那么“科学训练”就是为了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1)用好课本中的训练

另外,《写作》教材的序列

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在审美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学习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写景文章要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学习教科书专题四,可从选文中吸收思想滋养,并借助写作技巧。可以参照“写作”提供的情境和指导,设置合适的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完成写作练习。如有条件,可以在课外组织“走进大自然”的主题活动:走访村落或社区的老人,了解家乡自然风物的变迁,倾听他们的感触;也可以组织郊游和野营活动,体验和歌颂自然之美。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拍摄一些图片,配上解说词,讲述你和自然之间的故事,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

要鲜明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必须注意选择恰当的事例,必须把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写人总离不开写事,只有在具体的事件的叙述中描写人物,才能使人物具体形象、生动可感。例如,教科书《品质》一文中,作者紧紧围绕平凡而低贱的老鞋匠格斯拉在那个时代、那个艰难的情境里仍能恪守职业道德的品质,选择他如何做鞋、如何与我交往等事例来叙述,并细致地描写了他的外貌和悲惨的遭遇。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代,每个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只有把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来描写,才显得真实可信。如《品质》中的格斯拉处于大工业革命对手工业生产产生极大冲击的历史环境中,所以他的出境才真实可信,他的品质才真实感人。

2、“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效地组织、引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还要善于把学生的阅读和平时的教学及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兼收并蓄、一举两得的效果。”((张爱新《激情拓思增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P99)

2.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

(1)片段练习

片段训练则比写一篇文章更具可操作性,中学生生活积累有限,我校很多学生缺乏细腻、生动的描写,让学生进行环境、场面、四季、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想象意境等片段训练则比较现实,也

可以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片段训练的实质也就是分解训练,先分解,后综合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2)以说促写

对高一学生,可以采用让学生多说,以说促写的办法确有实效,具体训练办法是:?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岛笮矗戳嗽俑模暮蠊ふ某吕础!肮睦杂傻乇泶铩⒂懈鲂缘乇泶铩⒂写匆獾乇泶铮】赡芗跎俣孕醋鞯氖浚峁┕憷男醋骺占洹!?/p>

3.教师写下水文

“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注重评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

下页余下全文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