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充实(5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6 12:17:37 高中作文
充实(500字)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充实(500字)作文

  现在的社会,人们越来越富有,但是在心灵上却越来越空虚,找不到充实的感觉,那也是人们总是感叹:我有再多的钱又能如何呢?确实,有些人,最不缺的就是钱,但是也很少看他特别的开心,有些人,确实没有钱,但是他却能很开心的说:我过得很充实。

  充实?到底什么才是充实呢?很多人,每一天都在不停的忙碌,每一次找他,他都是在说:“我在忙!”那么,忙是不是就意味着充实呢?有时,我也在想,是不是只要让自己忙碌起来,那就是充实。可是,当我真的让自己忙得焦头烂耳时,却发现自己在寂静的夜晚,依旧会觉得特别的空虚。

  充实,不是用忙碌就能够代替的。忙碌,有时只是我们不敢面对现实当中一些东西的挡箭牌,它只会使我们身心俱疲,那不是充实,而是厌烦的劳累。我想很少有人喜欢那些根本就不在自己计划内的忙碌,尤其是上班一族的加班了。充实是让心灵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却不需要顾忌那么多。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追求着充实,却依旧在口头上抱怨自己空虚,那都是自己无法让心灵自由。我们有了利益的熏陶,很多时候,心灵就会被束缚,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怎么可能获得充实?若想获得自我的充实,就跟着自己的心,好好去享受生活,而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式的生活。

  请给心放个假,让它充实起来。

篇一:作文内容充实

作文评分标准之内容充实

山东枣庄市峄城区吴林中学 侯夫强

【写作指要】

如何使文章“内容充实”

“内容充实”是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类卷的基本要求。“内容充实” 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那么如何使文章“内容充实”呢?

一.注意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充实写作内容,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广泛积累。材料可以从生活、课本、报刊中去挖掘。平时应多观察,多留意,从大自然中捕捉写作素材。要从社会中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特别是大家关注的刚刚发生的热点。课本与报刊中的名篇,不乏美丽隽永的文句和新鲜时尚的内容,都可以灵活地迁移到写作中来。比如,关于身残志坚的材料,就有海伦·凯勒、贝多芬等,用这些材料远比用张海迪要新鲜得多。

二.排比铺陈,充实气势

排比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在语言上高人一筹。比如:既然不能像雄鹰一样一飞冲天,那就像蜗牛一样步步为营;既然不能像瀑布一样一泻千里,那就像溪流一样涓涓细淌;既然不能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那就像星星一样柔和的散发光和热。(中考满分文《寻》)这样铺陈,既显得材料丰富,又彰显文章气势。

三.细节描绘,充实内容

成功的细节描写,使文章内容充实,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空发议论远比不上一段具体生动的细节描绘。作文时,不妨在细节方面下工夫,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去写一个人,也可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去描绘一个景物。

四.学海采珠,充实内涵

恰当地引用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用来丰富文章的内涵,无疑会给文章增色,铸就妙语美文。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我们在攀登中留下脚印后的欣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我们历经磨难后的自信豪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我们不断“充电”后的收获;“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我们在自然中行走观赏到的和谐??(中考满分文《留下成长的脚印》)引用古诗句,充实文章内涵,味道自然浓了,这就是亮点。

【范文示例一】

因为有了爱

广东一考生

爱是一缕阳光,因为有了爱,人们不再畏惧黑暗和寒冷,迎接下一轮太阳;

爱是一场甘霖,因为有了爱,希望和梦想方被浇灌,生命方得以茁壮成长; 爱是一丝微风,因为有了爱,烟雾被拂散,人们方走出阴霾,弹奏天地为之

动容的生命篇章。

感谢上帝赐给人类爱的力量,去书写美丽的神话。

蝶舞翩跹,我们曾领略梁祝爱情的力量;孟母三迁,我们曾体会孟母对儿子的“三春晖”;高山流水,千古传颂我们曾感叹那段友爱的伟大。因为有了爱,古人曾思绪翩翩,多少希望曾孕育在爱的摇篮里。

而从古到今,我们何曾不是被包裹在爱的蚕丝里呢?因为有了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中国的“催化剂”闵恩泽先生在他的“石油阵地”创造多少奇迹;因为有了对病人的爱,那个与“非典”恶魔顽强拼搏的天使叶欣留下了多少感人的事迹;因为有了对奥运的热爱,金晶用弱小身躯紧紧抵御住“藏独”分子对火炬的抢夺,捍卫了“祥云”的尊严??

忘不了5月12日那个特殊的日子,那场八级的大地震,震痛了中国;忘不了,多少幸福从此被湮没,多少欢笑从此被隔绝,漫天泪雨伴着共和国的哀悼;我们更忘不了可爱的人,温总理那亲切的话语让我们重新心连心筑起爱的长城,邱光华等战士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的阳光,那插上爱的翅膀的捐款也纷纷飞向灾区??还有那个像母鸡一样护着讲台下四个学生的老师,那个诠释师德灵魂,用爱托着孩子生命方舟的教师,谭千秋,他是灾区数万教师的一员。他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感动。而这一切的一切,不正因为有了爱吗?

因为有了爱,我们用黄丝带送去祈祷,亿万华夏儿女的心从此更团结;因为有了爱,我们不再害怕风霜雨雪,不再害怕前路的崎岖,爱的长剑会助我们披荆斩棘;因为有了爱,我们相信爱,相信未来,相信希望。

因为有了爱,我们共同在星辰中等待雄鸡啼鸣,迎接那颗闪耀红光的东方明珠的升起。

【技法透析】

本文底蕴丰厚,文采出众,主要亮点有:

1.精心选材、内容充实。作者紧紧围绕着主题,巧妙构思。由古到今,由点到面,写了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力量,还写了对中华民族的爱、对病人的爱、对奥运的热爱,并重点写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这些材料,与作者平时的积累密不可分。

2.排比铺陈,充实气势。本文用了多组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增添了文采,突出了“爱”的力量和作用。文章语言优美、长短句结合,匠心独特。

【范文示例二】

牵挂

海南一考生

世间有一种亲情叫牵挂。说不清那是个什么滋味。

“儿啊,考试时要记得带好笔,千万不要慌??”其实这一类叮嘱在考试之前我己听母亲说了不知多少遍。我一个中学生考了十几年试又怎么会不知道这些细

节呢?只是我明白这是母亲对我的爱。她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叮嘱我,我不能厌烦,更不能打断。

在中考前两天,母亲就来了。她说食堂的饭菜不好,想过来给我煮饭。原本父亲也要来的,可身为教师他要去监考。他们是那样的牵挂,恨不得插上双翅飞来见我。我本想拒绝父母的好意,毕竟这一次考试又不是高考。但父爱如山,母爱似海,我怎么能忍心拒绝?

在考试前一天,母亲说我是属金的,算命先生说入考场如果有属水的人陪着,一定能顺利通过考试。若是以前,我一定笑她迷信,可现在我却笑不出来了,只觉得心里头沉重得很。父亲以往密密麻麻如雨似的电话在考前一天也不见了踪迹。我知道那是父亲强压着他对我的牵挂没有打电话给我,他生怕打扰我的休息。

中国的父母自古以来就对他们的子女付出的太多太多,牵挂得太多太多。就像一首诗中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做子女的便是永世也报答不了父母的牵挂恩情。

此刻,我想起了父母连日来一遍遍的叮嘱,都在这一刻汇成一股信念,使我面对未来更加有信心。我明白,给父母最好的回报便是让他们少些牵挂。我相信,我的勤奋努力定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朋友,你呢?你将怎样回报父母这份亲情,这份牵挂?

【技法透析】

本文以真情取胜,其亮点主要有:

1.细节描绘,充实内容。文章撤取了那些容易被孩子们忽略的细节,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文,满怀深情地一笔笔绘出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牵挂,描写细腻丰满。

2.选材贴切,感情真挚。开篇点题,造出一种浓郁的爱的氛围。文中父母简洁质朴的语言以及看似平凡的动作描写无不展现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伟大。读来如三月小雨,滴滴润人心田。

【范文示例三】

梦里花落知多少

浙江一考生

花开花落,落叶归根,看燕去燕归,看浮云飘过,我一一与你们握手,体味芳香。

——题记

(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最好的写照。那是一种恬淡闲适的心情。谁说人生就是仕途?他选择了田园,却让自己永存在了自己的诗句当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她的美丽。泪水淌下,带着悲伤,在心灵上留下痕迹,却也在岁月上留下痕迹。品着她的“人比黄花瘦”,品着逝去的岁月,却早已在心灵上刻上他们的回忆。

翻过一页日历,我嗅着文人的墨香,久久沉醉??

(二)

与他一起放风筝,感受心重重地坠下去的感觉。与他一起叹息,感受故乡的变迁。那北国的雪就像他说的一样,有一种旋转升腾的精神,让人震撼。和她一起望着纸船向远方漂去,带着深深的思与念,泪水模糊了双眼,那纸船早已给她的爱一起荡进母亲的梦乡。这是多么深刻的情感!还要与他一道去听云南的歌会,那朴实的少数民族风情,让我欣然。

翻过一页日历,我踏着作家的脚步,不时停留??

(三)

喜欢读着他的《边城》,喜欢读着他的《品三国》,喜欢读着她的《论语心得》,还喜欢读着他的诗集。那是最贴近现代生活气息,那是他们的古人的崇敬之情,那是他对生命与岁月的感悟。我愿意每天都与他们一道,愿意跟着他们的文字,让心灵激荡,让灵魂生辉。

翻过一页日历,我读着时代人的文字,暗暗感动??

曾经有多少岁月,有多少梦。一步一步走来,就像一页一页翻过日历。品味生活,体会生命,学会感悟,然偶梦里花落知多少。

【技法透析】

本文的主要特色有:

1.学海采珠,充实内涵。文章将古今几位诗人、作家、学者的情感世界和文化滋养给自己带来的沉醉与感动写得充满诗意、流畅生动:或引用优美诗句之后的自然抒怀;或以充满情味的想象进行细节刻画,与大师零距离接触;或简要点评,几个排比句很有气势。

2.妙用题记,作为总纲。题记在三部分中有巧妙照应,且文末呼应。标题画龙点睛。

3.语言优美,文采斐然,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灵活的句式,诗词名句的点缀,都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增色不少。

不足之处:“文人”与“作家”的概念有重合之处,不宜在散文中作为线索性句子并列;“时代人”的说法也有待商榷。

篇二:作文内容充实

【层级解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对中学生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里的“丰富”就是我们所说的“充实”,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也把“内容是否充实”作为一项考查的重要指标,评分时对“内容”大体划分为五等:内容充实、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无内容。从多年的中考阅卷情况来看,“无内容”的作文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能做到“内容充实”的作文也比较少,绝大多数考生的作文处于“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这三个等级。但内容是否充实直接决定了作文的成败,也关系到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这是考生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

“内容充实”作为中考作文基础等级的重要方面,必须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所谓“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写记叙文,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和事件具体实在,不堆砌材料而着重生动形象的描写;写议论文,要求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典型充足,不在于堆砌事实论据而重在深刻透彻地说理;写说明文,要求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

【失误提醒】

“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华丽,它引以为豪的是内容,不是虚饰。”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道出一个写作的真谛:文章的美决定于内容的美。可是大部分考生作文时却很容易出现文章内容不充实的情况,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积累不足,空洞无物。

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能干的女子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写文章亦如此,如果考生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材料过于陈旧贫乏,写作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即使拼凑出来,作文内容也是平淡、枯燥,满篇假、大、空。

2.选材不善,主次不分。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充实,文章自然生动丰满。但我们所说的材料充实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而很多考生恰恰犯了这个毛病:写记叙文时,由于叙述多件事且无主次详略之分,导致所有内容都不具体充实;议论则空谈口号、说大话,没有典型事例和精确的理论依据,或者只是论据的简单罗列。

3.雕琢不够,枯燥无味。

简单叙事,没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叙述没有中心,东拉西扯,使得故事不完整;议论空泛,只罗列名人名言或事例,缺少自己的见解;列举或编造虚假事例,缺乏典型性。这些都是内容充实的死敌,是写作中的硬伤。

【升格前】

生活因缺憾而美好

徐蔚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题记

牡丹雍容富贵,却有色无味;茉莉香气四溢,却貌不惊人;玫瑰色香俱佳,却荆棘遍身。朋友,细心的你应该会发现:有时,生活因缺憾而美好。

曾经读过席慕蓉的一个故事:一个圆因为缺失了一部分而不停地寻找,与蝶为伍,与风为伴,与山为友,一路欢声笑语,欣赏了一路美景,可终于有一天,它找到了自己缺失的部分,便不停地转动起来,再也不能停下来欣赏美景了。这个故事的寓意不言而喻,它告诉了我们:拥有缺憾并不一定是人生的苦恼之事,反而可能是人生的财富。

缺憾并不是真正的缺憾,而正因有了缺憾人们才会去寻找完美,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完美、品味完美,事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霍金全身高度瘫痪,只有几根手指可以动,他的人生可以说有很大的缺憾,但他的生活却充实丰富,他的成就更是与自身的缺憾密不可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因全身瘫痪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广泛爱好放在一边,一心钻研科学。”是的,身体的缺憾铸就了霍金的成功,霍金的生活正因这缺憾而美好。

科学界如此,文化艺术界亦然。维纳斯因缺少了双臂而闻名遐迩,举世皆知;一部脍炙人口的《红楼梦》因缺少了圆满的结局而引发了人们无尽的遐想与争论,至今仍为所有喜爱它的文学界人士所探究、所钻研;纵观演艺圈,人们津津乐道的总是那些于事业巅峰激流勇退的人……

人们往往追求完美,但完美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完美吗?不!不是。正如寓言中的那个圆,一旦追求到完美便会失去欣赏美景的机会,这岂不是一种缺憾?再说世间又何尝有真正的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亘古不变的真理不正说的是这个道理吗?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的,梅没有雪那样白,这应该算是一种缺憾,但它却拥有雪所不具备的沁人心脾的芳香。朋友,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吧,不要为自己的缺憾而耿耿于怀,细心品味,把握好这种缺憾,你会发现这种缺憾其实就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完美,而你的生活也会因这种缺憾而更加美好!

后记:

你不可以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你不可以改变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你不可以……

【升格后】

生活因缺憾而美好

徐蔚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题记

牡丹雍容富贵,却有色无味;茉莉香气四溢,却貌不惊人;玫瑰色香俱佳,却荆棘遍身。朋友,细心的你应该发现:有时,生活因缺憾而美好。

曾经读过一篇寓言:一个圆因为缺了一部分而不停地寻找,与蝶为伍,与风为伴,与山为友,一路欢声笑语,欣赏了一路美景,可终有一天,它找到了自己缺失的那部分,便不停转动起来,再也不能停下欣赏美景了。这个故事的寓意不言而喻,它告诉我们:拥有缺憾并不一定是人生的苦恼之事,反而可能是人生的财富。

缺憾并不是真正的缺憾,而正因有了缺憾人们才会去寻找完美,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完美,品味完美,事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学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霍金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除了天资聪颖,我觉得与他身体的残缺更是密不可分。维纳斯也因缺少了双臂而闻名遐迩,举世皆知。

人们往往追求完美,但完美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吗?不!不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亘古不变的真理说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的,梅没有雪那样白,这应该算是一种缺憾,但它却拥有雪所不具备的沁人心脾的芳香。朋友,换种心态吧,不要为自己的缺憾而耿耿于怀,细心品味,把握好这种缺憾,你会发现这种缺憾其实就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完美,而你的生活也会因这种缺憾而更加美好!

后记:

你不可以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你不可以改变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你不可以……

【升格点评】

选材对一篇文章的表意至关重要,恰当的材料选择不仅有利于考生情感的表达,更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原文选择了霍金、维纳斯的事例,材料较典型,但论述上却太过简单,未能突出中心论点,因而给人的感觉是内容不够充实。文中席慕蓉的圆的故事运用较好,但如果后文呼应一下,使文章更加充实饱满会更好。

而升格文章保留了霍金、维纳斯的事例,同时又补充了一些新的论据,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反映出选材的灵活与丰富。立意独特,一气呵成,写出了作者对生活、人生的独到见解。选材紧扣主旨,充分调动了知识积累,诗词及故事引用恰到好处,显示了作者在选材上的独具匠心。总之,升格后的文章角度新、结构巧,见解独特,是一篇内容充实的佳作。

“内容”指写进文章里的人物、事物、资料、数据等。所谓“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用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显示文章的主题。记叙文叙述具体,描写到家,表现手法多样,突出表现了中心思想,内容便是充实的;议论文论述充分,论据丰富,论证方法灵活,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内容便是充实的。

与“充实”对立的是假大空,具体表现为捏造事实,无病呻吟,夸大其辞,无的放矢。

一、广泛积累生活素材

只有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下笔时才能左右逢源。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是有话可说的关键。为此,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的素材。我们提倡多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有意识地抓住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融会贯通的地带,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感受平凡生命的价值。这些材料最具个性色彩,也最易触动情感,而且考场遣用时不易撞车。此外,广泛阅览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博览课外读物,常咀时文英华,并注意消化吸收,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进而充实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借助联想与想象

在构思作文时,通过联想、想象,可以充实片断的事物,使其成为完全的整体;通过联想、想象,可以使分散的零乱的生活印象,形成有利于表现主题的典型情节和艺术形象;通过联想、想象,还可以把原本抽象的道理扩充为具体的事物,从而显示出文章的魅力。

三、变换角度看问题

古人云:“五官生五觉,五觉出文章。”在确定主旨后,要联系事物的背景和时代特点,多方面地选择观察、议论的角度,既写事物之间的联系,又写事物之间的区别;既把握事物的表象,又阐发事物的内蕴与本质。

四、善于在试题的“开发区”内做文章

一篇文章,尤其是记叙文,常用的材料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件、景物、感情、道理(简称为“时、地、人、事、物、景、情、理”),可以用它们充当衡量试题的尺子,合理扩大试题的“开发区”,然后精选材料,充实内容。

五、在单纯中见充实

话题作文可以容纳的东西比较多,不少考生感到有话可说,于是就把自己所想到的一股脑儿都塞进去,“话题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结果造成内容松散。其实,800余字的

作文,无论话题怎样宽泛,都要“大题小做”,从小处入手,把话题凝结在一个中心点上,于单纯中见丰富。2005年高考,面对试题“说‘安’”,北京一考生从京剧的特色(“安和、安稳、安详,在京剧这里得到充分的印证”)与发展(“京剧要与时俱进,不能安于现状,安常处顺”)的角度切入题意,在这方面就处理得非常好。

篇三:如何使作文内容充实

如何使内容充实

【解读】

“内容充实”作为高、中考作文基础等级的重要方面,必须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

“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所谓“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写记叙文,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和事件具体实在,不堆砌材料而着重生动形象的描写;写议论文,要求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典型充足,不在于堆砌事实论据而重在深刻透彻地说理;写说明文,要求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

【失误提醒】

1.积累不足,空洞无物。

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能干的女子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写文章亦如此,如果考生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材料过于陈旧贫乏,写作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即使拼凑出来,作文内容也是平淡、枯燥,满篇假、大、空。

2.选材不善,主次不分。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充实,文章自然生动丰满。但我们所说的材料充实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而很多考生恰恰犯了这个毛病:写记叙文时,由于叙述多件事且无主次详略之分,导致所有内容都不具体充实;议论则空谈口号、说大话,没有典型事例和精确的理论依据,或者只是论据的简单罗列。

3.雕琢不够,枯燥无味。

简单叙事,没有生动细致的描写;叙述没有中心,东拉西扯,使得故事不完整;议论空泛,只罗列名人名言或事例,缺少自己的见解;列举或编造虚假事例,缺乏典型性。这些都是内容充实的死敌,是写作中的硬伤。

篇四:让作文内容充实起来

让作文内容充实起来

郎溪二中 宗爱琴

教学目标:

1、从已学的课文中感受作品丰富的内容。

2、掌握让文章的内容充实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一些方法充实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恰当使用一些技法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师语:老师先来作个小调查:

我手里有一杯白开水,老师刚才喝了一口水,你们看了想不想喝?不想喝的理由是什么?(同学们自由发言)

如果我这杯是雪碧、可乐、果汁,你看了有没有想喝的欲望呢?为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

其实,作文也是一样,加入有营养的物质会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让文章的内容充实起来。

二、走进课文。

1、 师问: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它们也是我们学习写作的范本。我们来回顾一下所学的记叙文,看看作者选的是什么材料,又如何让它生动起来。《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写了一件什么事?运用了哪些方法让我们读起来津津有味的?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

2、 讨论:《紫藤萝瀑布》、《羚羊木雕》、《背影》、《阿长与<山海经>》、《谈生命》、《地下森林断想》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运用哪些方法充实文章的内容?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3、 思考:这些些课文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不仅使文章内空充实起来,还给你带来什么感受呢?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并板书。如:身临其境,栩栩如生,主题鲜明等。

三、课堂练笔。

1、 慧眼识别。

我们从课本中感受到作者恰当地运用一些方法能让一件简单的事情变得有滋有味起来,现在听老师口述一个情节,们们判断一下老师讲得好不好?

教师口述:

这次月考我考得不好,心情当然糟糕透了,斑上同学打打闹闹,我的心不禁烦躁起来。我来到走廊上,教学楼前的花坛一个人也没有。看了一会儿,感觉很无聊,抬头看看天,太阳也跑到云层中去了。于是我又回到教室。

学生思考交流自己对这段话的看法。

2、 动手试试:

现在我们把这段话试着修改一下,看能不能让它更具感染力?

学生思考,动手写作。

3、 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指出所用的方法。

4、 教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刚才动手修改,一段嚼之无味的话立即生动形象起来,给人历历在目之感。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具备运用这些方法的能力,让自己的作品魅力四射呢?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并板书。

如积累,观察,联想,组合等。

五、布置作业:

修改上星期六布置的作文。

板书:

作文内容充实

心理、动作描写 身临其境

对比,景物描写

插叙 栩栩如生

欲扬先抑

比喻联想想像 主题鲜明积累 观察 联想想像 组合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