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毕业生观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2 04:37:10 体裁作文
毕业生观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毕业生》观后感

《毕业生》观后感

1967年,“新好莱坞电影”的出现,使更多贴近现实生活和年轻人思想感情的电影出现。在这个变革中,达斯廷·霍夫曼的成名作《毕业生》是一部举足轻重的代表作。这部大胆揭露六十年代年轻人迷失方向,揭开美式中产阶级虚伪面具的电影,向我们表露了新的一代人,新的一代的价值观,成为“新好莱坞电影”的先锋之作。

本片描述了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社会新鲜人本恩,面对众人口中所谓的美好前程,自己却对未来生活感到茫然。而父母对本恩的一生充满了期望,一切都似乎已经安排好了:入读大学、进入研究所、成为中产阶级、和一个家境相当的女人结婚。最要命的是,这种期望已经无可厚非。作为孩子,他明白父母是善意的,这些期望都是为了他好,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或许是最完美的人生规划,但对于他来说,只能让他更为困惑与悲哀。在家庭晚会来客中的鲁宾逊太太对这个小伙子很感兴趣,并让本恩开车送她回家。风流的夫人不断挑逗本恩,但被拒绝。可是接下来无聊的日子加之自己对未来的迷茫,不久后他便开始了同鲁宾逊太太约会,不知不觉中他也爱上了鲁宾逊太太的女儿伊莱恩。 鲁宾逊太太知道真相后坚决反对,并想尽办法拆散两人的交往。本恩终于找到机会向伊莱恩表白了爱意,并坦诚了自己曾经的堕落,只是没说出那个夫人的名字。 伊莱恩原谅了他,但鲁宾逊太太的震怒使伊莱恩猜到了一切。伤心的她在父母的精心设计下与一个叫卡尔的人仓促结婚。本恩得知这一消息,不顾一切,费尽千辛万苦奔向了教堂,他要尽最后力量挽回心爱的人。最后镜头停止跟随在车后,静静地看着汽车远离,给人很微妙的感觉,为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与憧憬。

作为观众,我们可以无限的想象,也许是对青春的伤逝吧,导演为表现毕业生的迷茫与无助,特意插入让本恩穿上潜水服一步一步的往游泳池走去的镜头。从潜水服里只能看到外面的人在欢笑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在本恩的世界里,只能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迷茫麻木的内心使得所有人的脸都是缓慢的,扭曲的,静止的。这可以是本恩的内心独白,或是本恩对外界极其厌恶的一种表现。在每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人的眼中,所有恶意或善意的忠告与借鉴,都将被隔离出他们的世界。潜水服似乎是本恩的保护罩,匆匆潜入水中,就是他急切想摆脱一切世俗的反应。呼吸声,遮盖住世间喧哗,但是抵挡不住外界对他的影响与制约。父亲一次又一次把他按入水中,似乎在暗示着你应该按着我给你规划好的一切走每一步,你永远是我手中的一颗小小的旗子!无奈的他似乎也只有默默的沉入水底,等待着一切。当本恩在酒店为嬉闹喧哗的各类上流人士开门,看着他们漠视的只顾自己沉迷的脸,他才明白自己的未来在何处。本恩虽然优秀,然而走出学校依然对未来充满了迷茫,还为此成为了父亲合伙人的老婆的情人。直到他遇见了伊莱恩,才看到了自己盼望已久的生活,他才不再为此迷茫下去,不顾别人的冷嘲热讽,甚至是爱的人的父母的威逼,依然不放弃,最终赢得了自己的爱情。可以说这部电影介于悲剧与喜剧结局之间,表现的不仅是美国迷茫的一代人的生活,还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换来成功的喜悦。

影片里有太多关于大人们和本恩的矛盾与冲突,但本恩开始只是想要逃避。对于他来说,逃避这一切,也许就能远离那些虚假的微笑和不现实的世界,可是难道我们就必须现实,现实得没有自我、没有反抗、没有自己的世界吗?在该拒绝的时候为什么要接受,在该反抗的时候为什么要忍受。大部分的我们已经在岁月里丧失了对童话的幻想,已经丢失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但是我们偶尔还会留有对现实的反抗与一丝丝幻想。本恩从温文尔雅,到出言不逊;从西装革履,到衣衫褴褛;从乖巧听话,到我行我素。他打破了一切父辈们引以为傲的形式主义的生活标准,而去追求心灵交会的巅峰体验。伊莱恩是他在爱情中的转折,同时也

是他整个命运的转折。在她这里,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其实这也告诫了我们,对于所有将要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在迷茫阶段的指引忠告往往是起不到作用的,关键是要让我们自己揭开社会神秘的面纱,自己寻找生命的真谛,发现生活的奥秘。我们可以迷茫,但是不要迷失了自己。不要成为生活的傀儡,学会发现生活,感受生活,那么才能让自己的舞台更加绚丽!

篇二:《毕业生》影评

《毕业生》影评

摘 要 电影《毕业生》于1967年12月公映至今30多年了,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一个世纪以来100部最佳影片之一,可见《毕业生》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非比寻常。《毕业生》是新好莱坞电影的先锋之作,也是著名导演迈克?尼科尔斯和六十年代享誉乐坛的“梦幻双人组合”保罗?西蒙和戴夫?格鲁辛的天作之合。影片配用了美国50年代非常流行的乡村民谣,曲调悠扬,略带感伤,清新的木吉他与二人空灵的声线造就了昔日的经典——《寂静之声》。

关键词 内心世界 寂静之声 社会秩序

60年代的美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对维系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旧秩序、旧传统的合理性产生置疑,形形色色的反体制社会思潮风起云涌:黑人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越战运动以及性解放、同性恋、嬉皮士,都体现了新一代的思想观念的颠覆性与破坏性。反体制正是60年代、尤其是60年代中后期文艺作品的主旋律。本片就是这股反体制浪潮的代表作。

电影《毕业生》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情况。电影主人公是一个前途辉煌的年轻人,他出身显赫,年轻气盛,但却在毕业后迷失了人生方向,并由此产生了一段畸形爱情故事。这部电影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所带给人民的彷徨和迷茫,尤其是给年轻一代的困惑。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社会新鲜人,面对众人口中所谓的美好前程,他只感到一片茫然,之后他陷入了一个已婚妇人的温柔网,既之又爱上她的妙龄女儿。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影片还体现了青年人的成长及对成年人社会的奋起反抗,体现的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怎样去战胜迷茫,怎样冲破成年人社会所设立的桎梏。本片的基调是喜剧的,但是主题确实沉重且严肃的,正是在这种“严肃的搞笑”下,影片体现了一种辛辣的讽刺感,让这种讽刺力度得到了增加。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身处社会的艺术家,对于社会的讽刺往往是善意的,也尽量将偏激的程度中和到大众都能够接受的程度,而喜剧正是这种理想的中和剂。

当一种旧的秩序强加于新的个体之上,那么个体无非是两种反应,一种是接受旧秩序的压迫,另一种则是冲破这层压迫,奋起反抗。尤其是对于一个刚刚步出大学的毛头小伙子而言,社会的秩序已经早早的由父辈们为你制定好了,这层秩序是“大人社会”的意识形态,如果这种意识形态是腐朽的不合时宜的,那么肯定将催生出一个或数个奋起反抗冲破一切的个体力量。

从剧情来说,电影大部分的内容都在描述故事男主角本杰明,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即将要步入社会,要考虑更多的问题,诸如事业、爱情等等,但是站在人生交叉点的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事实,他主动地被他的家人所孤立,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观和其他人的人生观相差太远,他想要在自己的将来要做些与众不同的事情,但是却感到徘徊,其他人安排给他的是另外一种生活,其他人没办法帮助他解除这种烦恼。但是大部分影评都把《毕业生》的主题一般化了,觉得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每个年轻毕业生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抛开历史来看这部电影。但是关于成长烦恼的主题电影非常多,后来的电影比《毕业生》中的成长忧郁描述得更深入的电影也有不少,但为什么这部《毕业生》的地位却那么高,那么被美国人所重视呢?显然是电影里有更重要的精髓并没有被挖掘,大部分的影评也仅仅看到表层的现象。

《毕业生》故事的开始就描述主角本杰明内心的空虚、孤独、无奈、不满,从他的表情上能看出内在的迷茫和紊乱,这是这部电影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基调通过主题曲“Sound of silence”得到很

好的反映,而这种心理感觉恰好能够透视当时美国60年代以大学生、嬉皮士为主的年轻人的内心感受。在摇滚乐、嬉皮方面,故事中有一幕是本杰明和伊莲坐在车上吃东西聊天,而在车的旁边的正正是那些嬉皮士在不停的播放摇滚乐,当本叫他们把摇滚乐音量关小的时候,而那些嬉皮士却把音量调大,这一幕恰恰能够把当时的年轻人的那种反文化叛逆心理与传统的思想作了一次鲜明的对比。关于性解放和反战方面,自从1963年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以后,接下来的五年里,美国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这些混乱最终导致了60年代末,美国社会性解放的产生,以及越战的爆发带来了国内高涨的反战情绪。影片中罗宾逊小姐对本杰明的性诱惑就是性解放的体现,同时影片中有一幕,疲倦孤独的本杰明坐在Berkley校园里面(Berkley校园是美国60年代学生运动最活跃的校园,也是性解放的重要地方,同时也是大学生反战活动最活跃的地方,在1968年反战情绪高涨的年代,Berkley的大学生曾经进行了反战罢课活动),头顶上高高的飘着美国国旗,这是一个讽刺性的镜头,美国的国旗在风中飘扬,而本杰明却感到很失落,他(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象征着传统的“美国梦”的最终的没落和变质。

《毕业生》故事的结局耐人寻味,这正是表达导演思想的地方。尽管本杰明和伊莲摆脱家庭的禁锢,决定走自己的路,从教堂里面逃出来后上了巴士,两人终于能够在一起了,但是这只是一阵头脑发热,狂热过后,从他们平静的脸上却只能够看到这些叛逆的年轻人所具有的迷茫和寂寥。他们虽然坐上了巴士,但是他们不知去向。这暗示了美国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年轻人的处境同样艰难。但是随着他们步入中年,他们将会变得跟他们父辈一样,而他们今天所做的事情也将会毫无结果。例如:尽管国内反战情绪如何激烈,但仍旧不能阻挡越战的进行。这就暗示了最终他们还是要“回归传统”了。

回过头来看《毕业生》的结局,虽然两人为了所谓“爱情”而离开了家人,但是坐在公交车上最后的一幕,两人却显得沮丧和迷惑,他们一直被人愚弄着什么是真爱,难道这就是他们俩一直所追求的真爱吗?而现实却让他们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走到一起,他们俩在公交车上默默的看着前方,互不说话,甚至连对方也不瞧一眼,他们真的是相爱的?或者不是,最后一幕里,透过那一辆公交车的后窗玻璃看他俩,他们俩却分坐开了,他们俩隔离了家人也隔离了对方,他俩的关系甚至和本杰明与罗宾逊夫人之间的关系没什么区别。本杰明不知道车驶向何方,他对未来的迷茫仍将继续。

《毕业生》正是处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传统文化与60年代末70年代初摇滚乐、毒品的分水岭上,她处在整个美国历史上最动荡时期的十字路口上。她的地位举足轻重,可以说她是一部反映历史的电影。了解《毕业生》的深层意义对了解美国60年代的历史会有所帮助,同时在了解《毕业生》的深层意义的时候,我们也体会到导演的设计用心良苦,让我们切实感到当时年轻人的感受。

篇三:毕业生观后感

《毕业生》影评

《毕业生》拍摄于1967年,是一部划时代的老电影,它带来了一场好莱坞电影模式的转变,使好莱坞电影从纯粹的“逃避现实”消遣品逐渐变成“反映现实”的艺术品,进入了“新好莱坞电影”时代,解构了在美国当代年轻人的思想感情,对于社会的迷茫和反叛,讽刺了当代的“美国梦”这一大人的世界。

《毕业生》主要讲述了年轻的本恩刚从大学毕业,虽然他的父母正忙着筹备一场热闹的家庭晚会来为他庆祝,但本恩自己却对未来生活感到十分茫然。在他的毕业晚会上,来客中的鲁宾逊太太对这个小伙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让本恩开车送她回家。在这位风流夫人的不断挑逗下,加上日子过得越来越无聊,本恩不久后便开始了同鲁宾逊太太的约会,也因此邂逅了太太的漂亮女儿伊莱恩。伊莱恩的纯洁善良使本恩怦然心动并深深地爱上了对方。虽然本恩终于找到机会向伊莱恩表白了爱意,自己从前的荒唐行为也得到了伊莱恩的原谅。但两人的感情很快遭到鲁宾逊太太极力反对,而伊莱恩最终也猜到了自己母亲与本恩的特殊关系。伤心之余她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男孩仓促结婚。本恩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不顾一切向教堂冲去。他的努力,能否阻止这场没有幸福的婚礼?而他们能否突破世俗的重重阻力,获得真正的爱情呢?

本片的开始通过对本杰明的近景刻画,烘托出本的面目表情,那散乱的眼神,僵硬的面部,表现出本在毕业后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不安,在由镜头的不断拉远,拍摄整个飞机里大多数乘客的都是“大人”,

他们掌握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财富,来表现本即将面对的未来生活是大人们掌握的传统的,古板的世界。在回到家中,本的父亲为本举办毕业派对,请了很多从小就认识本的大人朋友们,夸耀本在大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奖学金这一事迹,而在此时,本却一个人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不愿出来,镜头在此给了本一个特写,表现本的孤独,不被理解,迷茫,而镜头不断的伸缩,把本身后的鱼缸加入到画面中,我想也许这鱼缸的鱼是本的象征,鱼缸里有水,有充足的食物,有新鲜的氧气,可鱼儿却被困在那小小的鱼缸里,不能肆意的游曳,肆意的摆动身体,这鱼缸是不是象征着大人们的权威呢?在这一段影片中,还出现了本片最经典的台词,“I don't know, I want it to be different.”这句台词,可以算是本片的一个主旨,我是那鱼,我要冲出鱼缸,冲向大海,让生活变得与众不同。在父亲的劝告下,本走出了房间,来到了楼下,他尽量躲避那些所谓的大人们,寻找自己的安静之所,他需要思考,如何让生活变得不一样,更多彩。

影片的第二部分是从罗宾逊夫人的勾引到宾馆的彻夜淫乱最后到本所谓的爱情的。这一部分是本成长的历程,从开始的拒绝到大胆的追求,本完成了整个反叛的深华。在这一部分中,使我捧腹的是本的满头是汗的特写,蹩脚的社会经验与及胆战心惊的偷情心理。其中有三个经典镜头,一个是宾馆里的全景尽头,在与罗宾逊夫人的第一次偷情的宾馆里,本去抚摸罗宾逊夫人的胸部,却忽然走到了宾馆的墙角,猛烈的撞击墙面,并打算中途离去,表现出了本内心的挣扎,对传统道德的畏惧,与及对大人权

威的妥协。一个是本潜入游泳池下的主观镜头,水下一片蔚蓝,没有声音,没有人影,没有喧嚣,有的只是自己沉闷的呼吸声,传统的,刻板的道德深深的束缚着这个年轻的身体,年轻的心,年轻的思想,从四处看到的都是那单调的蓝,感到的都是四周迫来的水压,好累。一个是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把宾馆,卧室,泳池连续在了一起,本在宾馆,卧室,泳池,家这四点一线的往往复复,沉溺在打破传统道德的欲望中,增加了沉闷,压抑的气氛,刻画出本在其中的苦恼,不安,迷茫。然后影片继续向前,伊莱恩从伯克利回来了,家人们都要求本去和伊莱恩约会,本很不愿意,这是大人们的决定,不是本的自身意愿,而且本也承诺了罗宾逊夫人,绝不和伊莱恩约会。但到最后本还是和伊莱恩约会了,并爱上了伊莱恩。我想这是因为罗宾逊夫人的竭力阻止,本出于对罗宾逊夫人的愤怒,反叛,对大人世界传统道德的挑战与及两颗年轻的心的共鸣,他们都需要生活过得不一样,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追求,不愿在被别人操纵,不在坐提线木偶。

影片的最后本去追求自己所谓的爱情,最终通过一种有为传统道德的方式来抢得了他的爱情。在此部分中,最讽刺的画面是,罗宾逊来到本租住的屋子里,极尽讽刺,挖苦,阻止本去追求她的女儿,让我联想到了前一个部分,罗宾逊对本的劝告,“年经人要去享受生活的美好”。忽然觉得这些所谓大人的面目是如此的丑恶,是的,本从家里不顾一切的驱车奔向伯克利,不是正是听取了他的劝告吗?本不是在追寻生活的美好吗?好讽刺,既然你是

这样劝告的就应该支持本的行为,鼓励他和你女儿结婚,而不是拼了命的阻止,强势的安排自己女儿的婚姻。

影片的最后一组镜头是本和伊莱恩冲出教堂,大笑着冲入一辆黄色的公交车,他们携手坐向最后一个座位,坐定,笑过之后,两人望着远方,默默的沉思,不说一语,没有相互的微笑对视有的是对未来更深的迷茫。联系到本在教堂的竭斯底里的大喊与及伊莱恩看向大人们愤怒的表情的特写,我知道了,他们的结合不是爱情,只是对大人的一种反叛,对社会的一种怒吼,对现状的不满。

看完《毕业生》,想想自身目前的处境,所生活的社会,一股说不出的苦涩涌上心口。我们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父母权威的阴影里,父母安排了我们的生活,计划着我们的生活,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这样一直下去,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工作也不是自己选定的,而是父母,还是父母,我们永远生活在大人的权威下,我们是那木偶戏中提线木偶,是那鱼缸里的鱼,父母说的永远是对的,我们所说的永远是错的。就是这样,慢慢地我们失去了自我,拥有了完全一样的生活,没有色彩,没有方向。不,不,那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我们应该去寻找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活得与众不同,鱼要游向大海,鸟要飞向蓝天,别在回到那缸,那笼中,自己属于自己,生活不应向任何事物低头,即使是我们的父母,长辈,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让一切阻碍我们活得不一样的都一边去吧,我永远是我,不

是大人世界的附庸品。虽然我也迷茫,不知道我的未来会怎么样,我会把我带向何方,但是我只要知道生活仅仅只属于我,我的未来要在我手上,别来操纵这一套,我要享受年轻的美好,不管以后我是富有,贫穷,只要我曾不一样过。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