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从高考作文问题反思作文教学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19:23:23 高中作文
从高考作文问题反思作文教学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从高考作文问题反思作文教学作文

从高考作文问题反思作文教学

成都市青羊区教研员 钟亮

一、考场作文问题呈现

探讨:什么样的作文得高分

如何规避低分风险

二、反思作文教学问题

三、关于作文教学的思与行

 

第一个问题:考场作文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考”不同。每年高考结束,对作文题目的集体吐槽和对满分作文的热炒都铺天盖地,折射了社会对高考超热的关注度。笔者以为,前“试”不忘,后“试”之师,更有意义的是梳理问题,以示来者。

与其热炒与吐槽,不如做更有意义的事。从做的每件事中找到意义和价值。知己知彼,方迎百战。读懂考试,读懂学生,才能读懂教学。

作为阅卷老师,参加了今年高考作文阅卷,想从高考阅卷老师的角度谈谈学生作文反映出的一些典型问题,以期反思改进我们的作文教学。

一般还有还有详细细则,也请参考网上,很精细。

那我抛砖引玉吧,当然纯属一己之见!因为阅卷过程看到的数量有限。主要想从高考阅卷老师的角度谈谈学生作文反映出的一些典型问题,以期反思改进我们的作文教学。

问题一:理性思辨的含金量不够

仔细分析2014年的十八道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今年高考作文开始走进“理性时代”,材料呈现“观点类”和“关系型”较多,特别注重对思辨能力的考察,如:北京卷“新时代与老规矩”,上海卷“自由与不自由”,浙江卷“门与路”,江苏卷“青春与不朽”等题目本身都包含着对思辨的要求。以四川卷为例:材料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关键词为“人”“站起来”“世界”。 “人”“自己站起来”是条件,“这个世界”“属于他”是结果。

阅卷标准讨论中,就确定考生作文必须考量人与世界的关系才能进入一类卷。但是很多考生对材料缺少整体把握,对核心词的内涵缺少深入解读,对观点中隐含的辩证关系缺少阐释。在行文时往往执着一点,单向思考,很难进入优秀卷行列。

我把这点放在前,主要是高考作文有这趋势

阅卷老师希望看到展现考生文化底蕴与思辨光彩的文字。比如,四川满分作文《世界为立心者鼓掌》,开篇理论就不俗,展现了思维的广阔和深刻。其结尾更是以思辨和哲思提升了立意境界,当然也提升了作文的分数。考生写到:“立心,立的是一颗平平凡凡却高昂的心。千万人已过去,我们是芸芸众生多数的普通人。我们只须保持清和,亦可有长久的岁月;只须立着高昂的精神,亦可有光辉的人生;只须立着淡泊的心灵,世界也为之鼓掌;世界为立心者鼓掌,为先哲立心鼓掌,亦为凡人立心鼓掌。”

问题二:缺少“手写我心”的真挚情怀

评分标准“基础等级”的“内容”一项的“一等”也强调了“感情真挚”的要求。但遗憾的是,从阅卷现场来看,有个性的真性情文章还是太少,选材缺少时代感与现实感,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和深切体验,真我个性风采也不够舒展。可概括为“三无作文”,谓之“无生活、无个性、无真情”。 

以四川高考作文为例,材料陈旧老套依然占了很大比例,为古人“代言”者众多。如:司马迁宫刑而苦著史记,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苏东坡一次次抒怀赤壁 -----

是的,鲜活的生活,发自肺腑的感悟,更可以唤起我们情感的共鸣。

毫无疑问,高考作文命题者和阅卷教师,都希望读到考生充满生命气息和个性色彩的文字。

问题三:文体单一,文体特征体现不充分

考试作文要求有一条是“文体不限”,这给了考生更自由更广泛的表达空间,当然,“评分标准”也同时有“符合文体要求”的明确规则。因此无论考生选择何种文体,都必须符合所选文体的要求。

阅卷中发现:一是文体选择太单一,集中在议论文,少有记叙文。二是一些学生不知道自己要用什么样的文体来写作,在行文时游移不定,导致“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文体特征不明显。比如,看起明明像议论文的,但观点又不明确,缺少分析论证。

考场写作记叙文的,问题主要是:多叙述少描写,多泛泛而谈少动人细节。有的停留在简单陈述的层面,不能灵活运用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有的情节简单幼稚,平铺直叙,读起来索然无味;有的选材陈旧,毫无新意。

问题四:文风浮华,模仿套作痕迹太浓

尽管这些年高考作文一直强调真诚表达和质朴为文,但华丽的文风仍然很有市场,一味的追求文采,一味的追求形式。

遍观考场作文,模式化的优美句子到处都是,似曾相似的比喻,杂乱无章的排比,寻章摘句的拼盘,生硬做作的对偶,胡乱拉扯的引用。这些鱼目混珠的“假文采”不能增加发展等级的分数,反而让人心生厌腻。

引导学生学习抒真情,说真话,质朴为文,究竟是多难的一件事呢?

几乎18套高考题都特别强调了“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的考试规则。但是还是有考生不认认真真审题,不老老实实写作,把考前准备好的素材或宿构的文章生搬硬套地装在新材料的的框架里,穿靴戴帽、牵强附会地进行套作转换。

有的考生把去年高考 “平衡的生活”转换为:“只有站起来,才能过一种平衡的生活。”

这种不依据作文材料引发自己思考作文,没有呈现自身真实的写作状态的写作,得分可以想象。

从今年看,套作是最大的低分风险

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但是还要强调,让考生端正文风,规避低分的风险。网络评卷,评分标准客观把握的公平度越来越高,考生万不可抱投机心理,以为套作一篇可打天下。

下面谈谈如何规避低分风险?算是给考生们提个醒吧

1.真实为文不套作。考试作文符合题意是最重要的,貌似好文章,实与材料无关,障眼法的套作,一般35分以下。

2.审题立意不偏离。严重偏题者20分以下

3.杜绝抄袭不投机。纯抄袭零分。每年作文都有抄写卷子的大小阅读现象。

4.态度端正不恶搞,卖萌和傲娇都不可取。

遇到过:“哥对分数一直看得淡,随便给个分数吧”

还有:“我是学渣,不是学霸。我没想过上大学,大学还是留给学霸吧。”。”

这些孩子,真让我们无奈。目前的高考,虽有不足,该受诟病;但真没高考,更多的寒门子弟又该怎么办?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

高考,我们当善待为宜。

整理这些规避风险的小贴士,只为提醒考生,也希望老师们提醒学生

5.思想不偏激言论不过头。
6.结构完整字数足。字数不足800,少50字扣1分,扣完8分为止;不足200字10分以下。

7.结构清晰不混乱:独段;分段太多, 繁杂琐碎,无标点。
6.注意规范行文,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无标题扣2分;错别字1个1分,扣完3分为止;卷面潦草不清,难以辨认;无标点。

至于什么样的作文能得高分?博文拙作,有感而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9e4bc40101e28i.html

请大家参看

“钱梦龙先生说:作文无诀窍,我手写我心。心中有感悟,笔底句自新。我希望看到你思考的根向文化深处延伸,我希望看到你生命的枝叶迎着阳光尽情舒展。我希望你作为树的形象站在这世界:根,深埋在地下,叶,高触到云里。就像三毛笔下的树一样“永远站立,非常骄傲,一半沐浴阳光,一半洒落阴凉”。亲爱的孩子们,你思考着,全世界也为你俯首;你阅读着,生命就丰润着;你站立着,前方的路就敞亮着。记住,不管是作文还是生活,朝向阳光,朝向幸福,因为,幸福生活,是人类永远的追求;生命成长,是作文永恒的话题。”

发现问题,才能研究问题。后续研究待大家努力

以上聚焦高考作文的四个问题是一己之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平时作文问题

第二个问题:反思我们自己的作文教学

记得当时阅卷场一个教授就说:作文再差是你们自己教的呀。这句话很刺耳,也很让人警醒

高考作文呈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在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教授在《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一文中说:“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不会再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充耳不闻。无论如何,一种改革的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此话可谓一语中的。

反思自我也许很难---------

找原因很容易

我的反思和大家交流:一是作文教学少作为的问题

有的老师固执地认为“学生语文成绩好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好作文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有的道听途说高考阅卷作文打保险分的种种弊端,就认为作文训练意义不大了,于是对学生作文干脆采取放羊态度,抱着“听天由命,碰运气”的心态,放任自流,无为而治,认为作文反正不可为,使作文教学课形同虚设。

二是作文教学作为不当的问题

无序作为。作文训练随意而为,杂乱无序。没有整体安排,没有计划性的作文训练目标序列、内容序列、方法系列,以考试作文代替平时的规范性作文训练,以作文评讲代替作文能力的扎扎实实的训练指导,看似做了很多,实则散乱无绪低效。这些导致了学生作文基本功不扎实,记叙、议论、描写等写作能力不到位。

还有事过度作为。操作上,只以考试为导向进行“功利性”作文训练,而不是引导学生感悟真实生活抒写心灵:一是过分重视形式,以应试为目的,技术训练占据主流,模式化严重; 二是过分重视所谓的写作素材运用,学生思维变得僵化,选材脱离生活;三是过度注重优秀范文的借鉴模仿,忽视了阅读积淀和感悟体验,造成作文底蕴严重不足;四是作文讲评贪多求全,针对性不够导致写作能力没有突破。

这仅仅是我的反思,我想老师们的反思肯定更深刻

问题反思了,下一步怎么办

当前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提倡有为、有根的写作训练,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我先简单分享一下我的思考吧,具体做法有待和大家一起研讨

一是呵护学生保持真实写作的状态。

语文大家黎锦熙先生曾提出过这样三句话:“写作重于讲读,改错先于求美,日札优于作文。”教材编写者温儒敏教授也言:“写作不必讲很多理论,只需不断练笔。”教师要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练笔的机会,鼓励学生坚持学生片断性的练笔,特别是周记、笔记之类,并养成习惯,使练笔与练文、精练与多练结合起来。这样做,也许才可以真正提高改变作文教学生态。

二是强化阅读积淀,关注生命成长。

三是强化读写互动,搭建读写桥梁。

四是强化序列训练,提升作文基本功。

五是强化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

《阅卷归来话作文:什么样高考作文能得高分》发表在《新作文·作文教学研究》第9期

《聚焦高考作文问题  反思中学作文教学》发表在《陕西教育》第9期

反正我以为:多读多写积淀读写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考试作文是特定规则下的写作能力展示!熟悉游戏规则,研究考试,研究学生,有张可循,有规可依,教学才有为,有效。

篇一:聚焦高考作文问题反思中学作文教学

聚焦高考作文问题反思中学作文教学作者:钟亮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4年

2.缺少“我手写我心”的真挚情怀。

毫无疑问,高考作文命题者和阅卷教师,都希望读到考生充满生命气息和个性色彩的文字。评分标准“基础等级”的“内容”一项的“一等”也强调了“感情真挚”的要求。但遗憾的是,从阅卷现场来看,有个性的真性情文章还是太少,选材缺少时代感与现实感,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和深切体验,真我个性风采也不够舒展。以四川高考作文为例,材料陈旧老套依然占了很大比例,为古人“代言”者众多。如司马迁宫刑而苦著史记,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苏东坡一次次抒怀赤壁……作文当然可以叩经问史,引经据典,但更可以放眼看世界,慧眼看生活,选取更有新鲜气息的生活材料。

钱梦龙先生说:作文无诀窍,我手写我心。心中有感悟,笔底句自新。考生完全可以大胆书写自己的生活和感悟,完全可以更自然更真诚地表达自己。对于“站起来”这个题目,可以书写的内容很宽,比如那些藏在心灵深处的人生情节,那些每一次忍痛站起来的感受和细节,

架里,穿靴戴帽、牵强附会地进行套作转换。如有的考生把去年高考“平衡的生活”转换为:“只有站起来,才能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或者直接把写过的诊断考试作文《迁徙》照搬过来。视材料如无物,我自岿然不动,所写完全与材料无关,与命题无关。这种不依据作文材料引发自己思考的作文,没有呈现自身真实的写作状态的写作,得分可以想象。

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但是还要强调,让考生端正文风,规避低分的风险。网络评卷,评分标准客观把握的公平度越来越高,考生万不可抱投机心理,以为套作一篇可打天下。

二、作文教学反思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教授在《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一文中说:“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不会再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充耳不闻。无论如何,一种改革的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此话可谓一语中的。高考作文呈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在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

1.作文教学少作为的问题。

这主要是源于一些语文教师的错误观念。有的教师固执地认为“学生语文成绩好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好作文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有的道听途说高考阅卷作文打保险分的种种弊端,就认为作文训练意义不大了。于是对学生作文干脆采取放羊态度,抱着“听天由命,碰运气”的心态,放任自流,无为而治。认为作文反正不可为,使作文教学课形同虚设。还有一种是在长期的低效无效训练后的无奈选择,不知道如何为。基于以上错误观念,导致作文整体水平堪忧。

2.作文教学作为不当的问题。

无序作为。作文训练随意而为,杂乱无序。没有整体安排,没有计划性的作文训练目标序列、内容序列、方法系列,以考试作文代替平时的规范性作文训练,以作文评讲代替作文能力的扎扎实实的训练指导,看似做了很多,实则散乱、无绪、低效。这些导致了学生作文基本功不扎实,记叙、议论、描写等写作能力不到位。

过度作为。操作上,只以考试为导向进行“功利性”作文训练,而不是引导学生感悟真实生活抒写心灵:一是过分重视形式,以应试为目的,技术训练占据主流,专门训练开头结尾、结构模式,造成作文内容空洞,模式化严重;二是过分重视所谓的写作素材运用,学生思维变得僵化,选材脱离生活;三是过度注重优秀范文的借鉴模仿,忽视了阅读积淀和感悟体验,造成作文底蕴严重不足;四是作文讲评贪多求全,针对性不够导致写作能力没有突破。

基于以上问题,我认为当前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呵护学生保持真实写作的状态。语文大家黎锦熙先生曾提出过这样三句话:“写作重于讲读,改错先于求美,日札优于作文。”教材编写者温儒敏教授也言:“写作不必讲很多理论,只需不断练笔。”教师要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练笔的机会,鼓励学生坚持片段性的练笔,特别是周记、笔记之类,并养成习惯,使练笔与练文、精练与多练结合起来。这样做,也许才可以真正改变作文教学生态。

2.强化阅读积淀,关注生命成长。要改变作文的底蕴和气质,要从多读书抓起,学生精神的底子和情感的园地需要有阅读的清流活水来灌注。要舍得给时间让学生读书,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用儒香雅韵浸润精神的底子;引导学生阅读时文,对世界始终抱着一种新鲜的感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引导学生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读好书,读整本书,在阅读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3.强化读写互动,搭建读写桥梁。笔者一直认为,教材文本是读写结合训练的宝库,读写结合是最有语文味的学习活动,读写结合也是优化语文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读写结合可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多个层面,引导学生多做思维和语言的“体操”。如从课文中学习标题的拟定、从课文里学过渡照应、从课文学描写等。如《祝福》对人物眼睛的描写,《故都的秋》的对比描写,《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4.强化序列训练,提升作文基本功。顾黄初先生《谈中学作文教学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给了我们启示:把握训练的三条序列:一是写作的基本能力,即审题、立意、选材、剪裁、布局、表达、修改等能力;二是思维的基本能力,即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推断、想象、联想等能力;三是驾驭各种文体的基本能力。作文教学自有内在的规律,扎扎实实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才是作文教学的正途。

5.强化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高考性质决定考试作文是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结合,体现取材的广泛性、结构的多元性、表达的全面性,思维的整体性,既利于测试定向思维,又利于测试多向思维。这也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趋势。这就要求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审题立意能力的训练,强化比较分析,联想想象,辩证分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比如,审题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构思行文,注意思维的连贯性和严密性;选材用例注意典型性和独创性。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科院

编辑聂蕾

篇二:从高考作文的现状反思中学作文教学

从高考作文的现状反思中学作文教学

作者:陈雪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

心准备的粉彩,但对于我省今年的这个偏理性的作文题,并不好涂抹,故出现了以上精雕细琢而失却自然的现象。即便是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样标卷《点亮幻想的灯盏》,其开头也有刻意做作之嫌:

是谁在积灰已久的书卷边,用徽光拂去尘埃?是谁在幽暗昏惑的旅途上,用光明扫除退缩?是谁在死海无波的大脑中,用光线掀起波涛?

是幻想的灯盏,指引着我们走出沙漠与昏惑,带领我们由尘世进入天堂。

或许天地之初、洪荒之始,幻想便始终与人类如影随行。仓颉造字,以幻想书写着美妙的人间,将世人拉出蒙昧,紧紧联系在一起。庄周梦蝶,以幻想泼洒着凡人的哲思,将世界化为蝶之梦,寄寓了超脱的涵义。

借用这些文化气息颇“厚重”的文字固然可叹可赞。但那为赋“诗意”强作文,掩饰自己本真情感的话语,却有些失却了年轻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鲜活的生命气息。

二.内容过空。今年考生选取议论性文体行文占绝大多数,但较往年相比更显空洞。其内容空洞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考生作文流于框架形式较普遍。一般的文章初看上去有开头、结尾,有论点,还有醒目的分论点。但走进文章,你至多能读到一两个例子来证明幻想的神奇作用,然后就看到“人生因为幻想,才拥有了这个多彩的世界”的类似结论。这类构思的文章在今年的考场上比比皆是。二是缺少例证,泛泛而谈。相当大的一部分同学,800字的文章没有涉及一事或一例,从头至尾大谈自己对幻想的看法或者幻想的作用,内容空泛,思想不深刻。即使是有例子来证明观点,也是不外乎下面的例子,牛顿幻想苹果为什么落到地面,而发现了牛顿定律;莱特兄弟因为幻想飞上天空,发明了飞机;爱迪生因为幻想光明,发明了灯泡……这样的例子使用频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三是反复而谈,凑足字数。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规定字数不得少于800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着自己的一两个例子反反复复地论说,有一部分学生用题目中的引语来凑,更有甚者就着这份考卷的说明文以及散文来择取几段直接填充字数。四是大话连篇。许多学生大化甚至神化了幻想的作用,动不动就讲大道理,例如因为有了幻想,时间的万事万物从不能变成了皆能。这正如阅卷教师的叹息:十几年来我们一直教孩子唯物,今天一篇作文怎么都唯心了起来?

三.行文紊乱。今年的高考作文实际上较为理性,积累丰富,逻辑思维缜密的考生应该能够写得很出彩,对于那些逻辑思维欠缺的考生来说写好则不容易。今年的高考作文正切中了当下考生思维不够严谨的要害。从考场作文来看,“乱”表现在四个方面。

了,但是中间部分掺杂了许多与幻想仅有些关联的内容,甚至完全没有关联的句段也因其语言优美而粘贴上去,给人牵强附会之感。

陈雪梅,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黄冈。本文编校:左晓光

篇三:从高考作文现状反思高中作文教学

从高考作文现状反思高中作文教学

一、偏离题意

以2011年新课标卷作文为例,主题很明朗,按照阅卷组专家的解读,可围绕“中国的崛起”大唱赞歌;可写崛起的事实、现象、原因及影响等;也可辩证思考,在正视崛起的同时,看到存在的问题,表现出忧患意识等。以上均是符合题意的立意。角度方面,围绕中国崛起六个方面的任何一方面来谈,选取一个角度,集中笔墨,或化虚为实,或化大为小,或小中见大,均可;也可围绕六个方面的两三个方面来写;文章中没有明确谈论“中国崛起”,但行文暗含题意,列举的事实可归到这六类之中,也符合题意。而部分考生根本不懂材料作文的写法,没明白命题人的意图,只抓住材料中的“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句话大谈“感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否定主流,思想消极灰暗。一味否定中国的崛起,违背材料主要内容与命题意图,不顾客观实际,大批中国弊端。如在文中披露富二代撞人、环境差、国民素质低下、和美国相比没有助人为乐的事等,整篇文章没有写到中国的进步,更不用说崛起;有考生甚至认为中国的崛起是“靠喇叭吹起来的”,说中国崛起是“报喜不报忧”,是“炫耀”。这些现象或许和考生本人受一些媒体披露社会阴暗面的影响有关,更和考生误认为否定崛起就是反思有关。其实,考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和教育者的引导有一定关系,这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式的灰暗思想不会只是在高考作文中才

出现,平时的作文教学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思维品质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是抛开材料,另起炉灶。有考生的观点是“付出终将会收获”,全文立足于此观点来写,仅在结尾处点了材料的意思,说“正是由于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导致中华民族在近代遭受了无数次的屈辱”;有考生写“看问题,抓重点”,文中列举孙中山、丁俊晖等人抓住了主要矛盾,如果中国的主要矛盾解决了,会更加富有,更加强大,更加和谐;有的考生写“变化中的不变”,乍看题目,还算符合题意,可文章的主旨却是“唯一不变的是爱与责任”,下面全部就写地震中的母亲、老师,洪战辉等人表现出的“爱与责任”。产生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考生不明白材料作文该怎样写,材料该怎样用,认为要求中出现了“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就可以不顾材料任意发挥了。这正是在备考过程中,教师对材料作文写作方法的指导不足所致。

二、内容空泛

仍2011年新课标卷的作文为例,考生有话可说,但与往年相比更显空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作文材料列举了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依次有“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六个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行文中就其中的四五个方面乃至六个方面,更甚者写七个方面(再加上政治制度)去谈中国崛起,虽然符合题意,但是面面俱到,浮光掠影,浅

尝辄止,内容空泛,显示不出思想的深度;

二是缺少例证,反复申说,凑足字数。有一部分同学,800字的文章没有涉及一事或一例,围绕材料列举的几个方面反复申说,照抄原材料,甚至抄录现代文阅读的内容,内容不充实,材料不丰富。

三是作文流于套路,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开头和结尾。为追求文采而用抒情的、诗意的、审美的语言掩饰自己见识上的肤浅和苍白,用华丽的辞藻代替自己的思想,喜欢洋洋洒洒列举古今人物的典故和名言,这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表现得依旧明显。

三、文体不明

高考作文为了体现开放性,往往不限文体,但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要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充分展示写作个性。但很多学生却不明文体,更别说是擅长哪种文体了。

今年高考课标卷作文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了“明确文体”的要求,但是从考场作文看,很多考生文体知识匮乏,文体形式不分。写作随意,便出现了所谓的“四不像”文章。

有的

铺垫,也没有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身份特征的对话语言。

有的考生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流行的文艺腔,多用排比句、比喻句,使用交叉的、混乱的概念,说一些无关主题的空话、大话,炫耀文笔,写得散文不像散文,议论文又缺乏思想、缺乏理性。

“文体不明”的背后,更多的是学生乃至老师对“淡化文体”的误读,是高考备考乃至整个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无序性和无计划性。

四、积累匮乏。

2011年的高考课标卷作文审题难度较小,对于关注生活、积累丰富的考生来说,应该能够写得很出彩,对于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考生来说写好则不容易。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的理念。但阅卷过程中,总是感觉考生作文“无米下锅”,语言干巴,内容空洞,思想低幼化。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没有或少有例证(上文已有论述,此不赘述)。二是积累浅表化。考生对社会关注度低,材料掌握就会很粗糙。有些考生作文中对社会现象和时代精神的关注度显然非常粗糙,有些考生在作文中虽然有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精神的倾向,但对材料处理非常不准确,认识非常粗糙,在作文中也只能就材料说一些大话、空话、套话。

另外,由于平时阅读少,积累到材料也只能是快餐式的“论据大全”“感动中国”的颁奖词、还有就是娱乐界的一些明星的事例,不管恰当不恰当,就往文章中用。这足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阅读面狭窄,积累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思维不够理性,看问题不透彻,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起文章来,语言干巴,内容空洞。这是长期困扰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难题。

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应该是在继续掌握技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个人风格的时期,然而我们绝大多数高中生对作文不仅没有兴趣,相反具有畏惧心理,这是我们作文教学最大的现实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以为关键在于消除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套路化”影响,少些限制,努力倡导个性写作,让学生真正能够“我手写我心”,自由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篇四:从高考作文现状反思高中作文教学

从高考作文现状反思高中作文教学

作者:蒋文霞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

一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作文材料列举了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依次有“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六个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行文中就其中的四五个方面乃至六个方面,更甚者写七个方面(再加上政治制度)去谈中国崛起,虽然符合题意,但是面面俱到,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内容空泛,显示不出思想的深度;二是缺少例证,反复申说,凑足字数。有一部分同学,800字的文章没有涉及一事或一例,围绕材料列举的几个方面反复申说,照抄原材料,甚至抄录现代文阅读的内容,内容不充实,材料不丰富。

三是作文流于套路,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开头和结尾。为追求文采而用抒情的、诗意的、审美的语言掩饰自己见识上的肤浅和苍白,用华丽的辞藻代替自己的思想,喜欢洋洋洒洒列举古今人物的典故和名言,这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表现得依旧明显。

三、文体不明

高考作文为了体现开放性,往往不限文体,但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要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充分展示写作个性。但很多学生却不明文体,更别说是擅长哪种文体了。

今年高考课标卷作文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了“明确文体”的要求,但是从考场作文看,很多考生文体知识匮乏,文体形式不分。写作随意,便出现了所谓的“四不像”文章。

有的

2011年的高考课标卷作文审题难度较小,对于关注生活、积累丰富的考生来说,应该能够写得很出彩,对于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考生来说写好则不容易。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的理念。但阅卷过程中,总是感觉考生作文“无米下锅”,语言干巴,内容空洞,思想低幼化。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没有或少有例证(上文已有论述,此不赘述)。二是积累浅表化。考生对社会关注度低,材料掌握就会很粗糙。有些考生作文中对社会现象和时代精神的关注度显然非常粗糙,有些考生在作文中虽然有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精神的倾向,但对材料处理非常不准确,认识非常粗糙,在作文中也只能就材料说一些大话、空话、套话。

另外,由于平时阅读少,积累到材料也只能是快餐式的“论据大全”“感动中国”的颁奖词、还有就是娱乐界的一些明星的事例,不管恰当不恰当,就往文章中用。这足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阅读面狭窄,积累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思维不够理性,看问题不透彻,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起文章来,语言干巴,内容空洞。这是长期困扰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难题。

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应该是在继续掌握技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个人风格的时期,然而我们绝大多数高中生对作文不仅没有兴趣,相反具有畏惧心理,这是我们作文教学最大的现实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以为关键在于消除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套路化”影响,少些限制,努力倡导个性写作,让学生真正能够“我手写我心”,自由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