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论让7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07:15:06 体裁作文
论让700字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论让700字作文

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把心放宽,把梦放远,比什么都快乐。

我们已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学到怎样从容,何不从“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中学会从容呢!

冬去春来,开春的季节,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和煦的红光,日日东升西落,明明皓月,夜夜以其稳定的形状固定于苍穹之一隅,诗人与众人的不同,在于他们怀揣谦让,怀揣宽容,似马奔腾,桀骜的鬃毛流淌风华,它执意要在满目的荒芜中,将沸腾的血液溅洒,达达的马蹄声要踩出肆意绽放的娇娆。

古人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当婀娜多姿的花撑开花瓣,片片清香扑入鼻中,这是人们只顾赏花论瓣,却将支起花蓬节节藕扔在角落,它毫无怨言,将如小伞撑起的惆怅抛到脑后,并努力汲取精华,供花朵生长,藕知道,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它,并采出它呆在黑暗中,托起公认的纯洁、光荣,并不是谁都能像藕一样埋没自己,衬出别人,其实,在莲藕托起莲花的那一刻,也显出了它自己非同一般的美丽。

在甜甜的季节里,端起一杯苦咖啡,出入口中,绵绵入口,走进广阔的田野,已有农户开始播种,他们撒下的是如苦咖啡般苦涩的汗水,收获的却是如春季般甜美的蜜糖,青山直插云霄,微风四起,天际泛出淡淡的鱼肚白,云朵随风飘移,天的心胸广阔无垠,所以它容纳飘风的白云,容纳了璀璨的宇宙,正因为天空容纳了一切美好,才会显出迥然不同的光彩。

让,让出的彩霞比平时更绚烂,其实在你原谅别人,宽容别人时,你就已经展示出了自己的美丽。

这篇议论文很有说服力,也发人深思。作者没有刻板的说理,而是选取了自然界的一些事物甘于礼让,默默奉献的事例,进行论证,议论深刻,有力,震撼人心。

篇一:试论让歌词借给作文一双慧眼

试论让歌词借给作文一双慧眼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03-0609:51:00]作者:刘敬鸿付晔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歌词作文教学教学资源生活化

论文摘要:歌词以其传达的普遍感受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把流行歌词引入作文,会拓展我们的社会生活视野和话语空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作文个性、积累作文素材等方面将起到不可佑量的作用,同时会促进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街接,使写作题材合上生活的节拍,使作文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果能把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流行歌歌词开发为作文教学资源,形成资源多元化,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自主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补,教师再进行整体性的整合,能促使作文水平存在着差异的学生建构个性化的作文体系。这样既能为中学作文教学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又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改变学生因“无米”而难成“炊”的作文窘况。那么,流行歌曲歌词又能给中学作文教学怎样的积极影响呢?

一、利用流行歌歌词,深化学生对作文的情感

毋庸置疑,流行歌曲是深受少男少女们喜爱的一种文化载体,其歌词所承载的广泛、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音乐的节奏,深深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触动着敏感的灵魂。《语文教育人文论》一书在谈及作文要回归生活的时候指出:“立人的写作教学,要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中引向生活,即引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思考,做生活的主人。”那么,在遵循作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把流行歌歌词“拿来”,让它与作文教学建立联系,是作文回归生活的要求。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内驱力和催化剂。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利用流行歌曲涌动着的青春浪漫的活力,追随少男少女的感觉步伐,让流行歌歌词这一时代的“活水”激发学生的亢奋情感,将学生的情绪反应唤醒到最佳状态,从而“诱发”学生的写作冲动与激情,在“爱屋及乌”式的移情效应中,学生逐步形成写作兴奋状态,忘情地投人写作当中。如学生在吟唱品味《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歌曲时,情绪高昂,心中的情感波澜被掀起,学生会从表象的感悟进人到理性的思考,自觉地从更高的层次上审视歌词带给人们的启迪,去感悟歌词的情慷,心中涌动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情感。

2.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由于中学生的经历少、阅历戈感悟生活的敏锐程度不够,其对生活的感受往往带有情绪的表层化、认识的肤浅化、思维的点滴化,很难很好地从多角度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感受和思考,因而难以写出动人的好文章。所以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提炼生活内蕴的本领,深化学生领悟生活的能力,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优秀流行歌歌词大都是生活的再现和提炼,凝聚着创作者深人生活品味和思考的结晶,闪耀着生活真谛的哲理性光辉,流淌着意蕴丰厚的人生意识。学生可以从《爱拼才会赢》中认识到“要善于掌握?三分天注定?的机遇,更要自我努力创造发展的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而是通过拼搏争取得到的,进而得出?只有拼搏奋斗才会成功?的人生感悟”。

3.优化学生的内在情感。当前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情”的问题。优秀流行歌歌词大都是高尚情感涌动的产物,融注了优美感人、积极向上、催人奋发的真切情感,流淌着深邃的思想热流,扣人心弦。比如,学生从(懂你》、《一封家书》所表达的儿女一分孝心

与感恩之心中反思:“我们自己有多少人心中常牵挂父母,能知道并记住父母的生日或其他一些重要的日子呢?又有多少时候细心关注过父母的生活艰辛和为自己的付出呢?”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能引导学生满腔热情和怀抱责任感地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去体察周围的事物,从而达到优化学生的内在情感。

二、巧借流行歌歌词.扮靓文章内容

流行歌歌词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作文的情感,而且以其构思精巧、结构严谨、韵律整齐、语言凝练、流传性广的特点,可直接作为作文的构成材料和手法借鉴。

1.借歌词扮靓“善睐的明眸?,。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文章的灵魂。近年来,随着作文考试的改革,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以其开放性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而自拟题目的能力也是其考查范围之一。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句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为文章的标题或题记,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或阅卷老师带人文章所创设的情境,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有同学以“飞越迷雾”(周华健)、“借我一双慧眼”(那英)为标题,文章写飞越感情的迷雾,用一双慧眼把事物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2001年高考全国卷以“诚信”为话题,就有“我的眼里只有你”(景冈山)、“没有了你,世界寸步难行”(孙楠)、“生命因你而精彩”(孙楠)、“你在我眼中是最美”(羽泉)、“一路上有你”(张学友)、“不能没有你”(那英)等诸多漂亮的命题,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所写的是“诚信”的作用和意义。

2开头或结尾引用歌词创设独特情境。元朝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好的开头,犹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过目不忘。结尾收束全文,要简约有力,令人回味。歌词用作精美的开头,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深思,或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用在文章结尾则卒章显志,常常会使之成为点睛之笔。如2005年四川卷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有人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片头曲)开头,来论述忘记是非成败、功名利禄,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阅卷老师)的关注、好奇和深思。再如以“拼搏”、“自强不息”为话题,有人用“心若在,梦就在,人间自有真爱。看成功,人生豪迈,从头再来”(刘欢《从头再来》)结尾,给人有益的启示,有力突现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3.借歌词让语言“华采满天飞”。“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引用或化用一些经典歌词可使你的作文语言生动活泼,魅力深厚。如:2004年高考北京卷以“宽容?,为话题,有人引用王子鸣《冬天里也有阳光》里的歌词行文:“春天风光美好,花开分外妖烧,多少恩恩怨怨随风忘掉;冬天雪花飘飘,银装素裹美妙,再大风雪也有阳光照耀。放声地笑一回,大胆哭一场,抬头望一望一片灿烂的阳光,该遗忘的总遗忘,该原谅的就原谅,所有烦恼都不要放心上,……可知平平常常的退一步,天高地宽广。”这段引文非常切合文章主旨,且句式整齐,对比鲜明,写景形象。以“张扬个性”、“自信”为话题作文,有人引用《想唱就唱》的歌词:“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想唱就唱,要唱得漂亮,就算这舞台多么空旷,总有一天能看到挥舞的荧光棒。”这段引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性张扬、乐观自信的年轻人的形象。

4.借鉴歌词的表现手法,让作文行文摇曳生姿。歌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表现手法纷繁复杂,在此仅采撷几种特殊的手法;(1)学习歌词的修辞手法。歌词里大量广泛地采用比喻、比拟、排比、借代、对偶、顶真、反复、拈连等修辞手法,通过歌词为载体让这些修辞在作文训练中得以运用和强化,促进学生写作语言运用手法的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如“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父亲》)使用了对偶和拈连的手法。再如“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甜蜜蜜》)运用了

比拟的手法。(2)学习白描或工笔凸显细节的手法。如“晚风轻拂着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醉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回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外婆的澎湖湾》),这样的细节描写较之于“我思念我的外婆”要来得更形象生动、更让人感怀,多想想这样的歌词,对医治“学生腔”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把流行歌词引人作文,会拓展我们的社会生活视野和话语空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作文个性、积累作文素材等方面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会促进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衔接,使写作题材合上生活的节拍,使作文内容生活化。在轻松愉快的作文教学环境下,让学生在涌动的感情旋律中,快乐地作文;让作文教学安上一双“隐形的翅膀”.飞向人性化、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篇二:小学语文作文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

一、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想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来,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学生只有产生了作文兴趣,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作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同时要注意,学生写作的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因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精心地创设情景,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鼓励孩子写作时走进生活

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使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篇三:如何让作文有亮点

如何让中考作文有亮点中考作文中要有亮点,才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下面这些精彩的片段,就是满分作文中的一串串耀眼的明珠,请用心品味吧!相信它就能使自己的作文闪

曜亮点。

(一)工笔细描,美景毕现

一、直接描写型

1、清晨,轻轻推开窗户,一缕缕阳光金灿灿地洒遍小屋,欢快而又明朗;窗外,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万物在和煦的阳光下滋长。这,是自然的阳光。《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2、夕阳西下,天边那抹浓浓的红色弥漫开来,连路旁的积雪也被映得朦胧、美丽……巷口那株银杏不知何时已经满树金华,片片摇曳的黄叶宣告着秋天的来临。

《偶然的发现》)

二、情景交融型

1.清晨的阳光射入树林,调皮的露珠在地上绽开一朵小花,我张开双臂,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自由真好!有时,我真的想任性一次。《有时,我也想任性一次》

2.风很冷,绕过起伏的窗帘,刺透了我麻木的神经,我哆嗦了一下,缩了缩脖子。外面的灯光将整个院子充斥成白昼,半秃的树在瑟瑟秋风中颤抖,几片枯黄的树叶顽强地守着岗位,又终于坚持不住,一头栽下来,飘然落在冰冷的水泥板上。《我依然飞翔》

三、巧用修辞型

1.等我再定下神来,已站立在一田油菜花前。呵!一大片一大片的花儿,金灿灿的铺满了眼帘。它们,似一群哨兵,挺直了翠绿腰杆,坚守着岗位。一朵

朵、一簇簇的花儿,绽开了笑脸,迎向春风,摇晃着灿烂的脸蛋。“我在开花”,她们在笑,“我在开花”,她们嚷嚷。《我的季节我做主》

2.过了一段时日,它们竟同时盛开了。蜕去了当初婴儿的模样,仿佛两个朗朗大方的姑娘,挺胸抬头,随这拂来的轻风摇曳,舞动着自己曼妙的身姿。那层次分明的粉红色是它们的衣衫。花瓣边缘处的淡粉到中间的粉红,一直延续到底端的桃红色,像一道布满玄奥的谜语,层层揭晓的模样,使我更加沉醉于其中。《像花朵那样绽放》

(二)妙用修辞,文采斐然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的花朵。对中考满分作文语言的要求,各地评卷说明中都有明确规定:语言生动,有文采。考场作文在追求立意新颖的同时,如果能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装点,就一定会使文章语言生动,文采斐然。下面这些精彩片段,就是2008年中考满分作文中的一大亮点,细细品读吧!

一、巧用比喻,生动形象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运用精彩的比喻,就如同在文中镶嵌了零琼碎玉一般,让文章闪烁出华丽的色彩。正如秦牧所说:“美妙的譬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斑斓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在作文中,善用比喻能让你的作文生动形象,满文生辉。请看这些精彩片段:

1.山,犹如圣哲,沉稳敦厚;水,犹如豆蔻女子,灵动,聪慧。山水造就了世间生命的美丽。《我依然爱您》

2.我将蜂蜜冲成蜜水,姥姥一杯我一杯。香甜的蜂蜜水甜了舌头,滑进喉咙,像是仙露琼浆,饮了它大有飘飘欲仙之感了。《那一刻,我们的爱开花》

二、善用拟人,添彩增辉

拟人句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鲜明地表达作者的喜怒爱憎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对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感受着作者的强烈情感。请看这些精彩片段:

1.水对鱼说:“我永远爱你,因为你永远在我心中。”鱼对水说:“我永远感受着你的爱,因为我在你的怀抱中!”《那一刻,我们相拥在一起)

2.每当这时,我会坐在荷塘边,看着荷叶与花的依偎,那孤独便如蒸干的水没有了踪迹。那荷花在雨中的呢喃早已定格成我眼中绝版的温柔,但是雨怀疑着荷花的婉约,伸出尾巴拍打它。荷叶总是成为擎高天空的神物,用身体阻挡雨的进攻。有人曾说:“荷叶是荷花的母亲。”是的,不错的。否则,怎么会有叶的点点关怀,细细呵护?

湖像一面镜子,反射无数的阳光。而雨一来,它却不停抖荡身体,像是紧张,又像是兴奋。在雨点的刺痛下,湖却发出了一声又一声欢快的叫喊,不停地颤动着我的心扉。

不一会儿,雨点变成了雨锤,沉重地打击着湖的心灵。我问湖:“痛吗?”“不痛,像抚摸。”哦,我明白了,雨是水的精魂,是世上最纯洁最干净的河流。这一切,尽在雨中氤氲成“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境界。《下雨天,真好》

三、妙用排比,气势如虹

排比形式多种多样,它将有魅力的句子集中,节奏分明,便于叙事,长于抒情,无疑会使你的作文大为增色,是创造文章语言亮点的一种重要手段。请看这些精彩片段:

1.晨曦要感谢阳光给人们带来黎明,花儿要感谢小草无私衬托更加鲜艳夺目,小鸟要感谢树枝让它有高歌的舞台,我要感谢妈妈让我学会坚强。《有时,我也想流泪》

2.因为你在我心里,我读懂了无奈、团结、勇敢、义气!零落般的花就随它去吧,葬!给它一个完整的家;天下就随它分吧,战!给它一个美好的涅槃;妖怪就随他来吧,拼!给它一个痛苦的诠释;安就随他招吧,死!给它一个充实的辉煌。《你在我心里》

3.春的脚步是又轻又柔的,你听!“沙沙沙”,春踏过了树叶;夏的脚步是又急又快的,你听,“哗哗哗”,夏抚摸了流水;秋的脚步是又重又实的,你听“咚咚咚”,秋摘下了果实;冬的脚步呢?冬的脚步像是水波扩散,无声无息。而妈妈的脚步,似春,似夏,似秋,又似冬。《爱的脚步》

(三)哲理思辨,耐人寻味

哲理给人以启迪,使人深刻。许多名篇佳作,常以至理名言,撞击着人们心扉,点燃人们思维的火花,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凡优秀作品,往往离不开哲理名句的支撑,考场作文中的哲理句,就是闪光点、动人处,常常使阅卷老师咀嚼品味,称赞不已,甚至摘录下来。如果能在作文中适时而恰当地巧妙编写一些哲理句,那么文章就会鲜艳脱俗,芬芳耀眼。相信下面这些精妙的哲理句会给你一种全新的感受。

一、诗意盎然哲理句

1.抬头,不知何时,天上多了几双眨动的眼睛,黑暗过后必是黎明,阴霾散尽,依然是彩虹,狂沙淘尽方得金,扬起自信的风帆,迎难而上吧!别因一时的荒芜而永别了心灵的田野。带着微笑出发,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我依然飞翔》

2.风筝总会飞远,但它的线头留在了地上;炊烟总会飞远,但它的源头留在了屋里;我们总会飞远,但脚印留在了母校的剧场……《那一刻,我们毕业了》

二、意蕴深厚哲理句

1.妈妈说的对,人的一生那么长,总不能全部是春天吧!感谢上苍赋予我的冬天,纵使有刺骨的寒冷,也会学到坚强,闻到扑鼻的梅香。就算是冬天,我也要给它新的含义——让我学会了坚强,明白了只要希望还在,便可重来。我的季节纵使是寒冬,我也会让它美丽!《那一年,应该是上苍赐予我的冬季》

2.昙花是生命短暂的代表,她的辉煌只是匆匆一瞬,但是她却在关键的时候开花。她告诉我生命的辉煌,虽然只是一瞬,但是却很真实。毕竟所有的生命最终都将化做尘埃随风而去,短暂的真实如同流星匆匆而过,却又在旅途中刻下一道道轻轻的痕迹,随即掩埋在时间的洪流中。每一个生命,都渴盼哪怕只是瞬间的注目。于是我知道了,生命不在乎有多长,而在乎有意义,碌碌无为的百年,还不如辉煌的一瞬,因为这瞬间的快乐,可以影响一个人整整的一生。

花开有情,花落亦有情,倾听花开花落的声音,正如倾听生命的永恒。人生是美丽的花朵,荡漾视线上的美丽亦是倾听的美丽,绽放美丽有时无须太多言语的修饰。花开,无语;花落,无语。那份炫目的美丽,从未有谁忽略过,那份悲壮的快乐,从未被人遗忘过。《我在倾听中得到快乐》

三、珠联璧合哲理句

1.人生能走多远?不是要问双脚,而是要问意志;人能攀多高,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志向。永不逗留的意志和志向可以让我们不老的心看尽世上不绝的风景。

2、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几年,但是想起来我就充满感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我们只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宽容处事,人生就会更精彩!《宽容》

(四)融入诗词,彰显积淀

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是语言的精华,词采的宝库,它对于文章创作有着非凡而绝妙的效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的文章离不开好的文采。要有好的文采,在文中引用古典诗词是一种便捷的手段。善写文章的人,常在自己的文章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古典诗词来表情达意,使文章词采华美从而达到四两

下页余下全文

篇四: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让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让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水平低,如何改变这一现象

以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让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走向健康发展之路,针对这一问题经过多年的观察、实践和研究、总结,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结合作文教学的理论,就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谈些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正视现状,分析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现状与分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目前,农村中学的学生水平低下,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作文教学的随意性

作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实际,制订一个翔实的计划,以便分阶段按步骤实施。这个计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写作能力的发展规律。据了解,很多学校的老师在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只是笼统地订一个语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只是“蜻蜓点水”,有的甚至完全不提,更不必说制订整个初中的作文训练方案。在具体教学中,老师随意性更大。一学期有只做一、二篇作文的,有做了足数的作文但只批二、三篇的,有临时有事,便到班上随便布置一下作文题目的,还有平时不做作文,等到学校或上级来人检查时突击布置作文的??

如此等等,都说明了目前许多老师作文教学上的随意性,这种现象根本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惰性或应付式心态。

2、作文批改缺乏科学性

在作文批改中,一些老师死抠住标准不放,标准过于统一,呆板,对一些冒尖文则常常是一棍子打死。一些教师在批改时,完全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初中生的作文,批改标准过高,往往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这种无视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

作文批改周期长,也是当前作文教学中突出的一个问题。这主要是老师精批细改的缘故。叶圣陶先生向来不主张由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说:“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多是劳而不得。”何况学生间的互批具有转换角色,诱发学生对作文评改的兴趣;增加压力,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成就动机;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信力;体验甘苦,培养学生为人办事的责任心;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好习惯等作用?

轻易在作文本上写上“一塌糊涂”“一窍不通”等,这无疑是一盆盆泼向学生的凉水,浇灭学生作文希望之花。作文评讲,很多老师只读评优秀之作,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微小“闪光点”。如果老师讲评时注意对“差生”倾斜,褒扬他们作文中的小小优点,这样那些原来作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受到成功激励后,内心的喜悦难以言喻,作文积极性倍增,作文训练形成了良性循环,作文成绩自会得到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这句话理应引起我们语文老师重视。

3、脱离生活,缺少实践指导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可惜我们的老师为应试教育所累,整日把学生关在学校里,语文教学成了狭隘的封闭式教育。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只有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生的写作积累过程中才能注入社会生活的活水,作文教学这棵树也才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些老师脱离生活的纯技

巧作文指导,实在是事倍功半。因为即使有再绝妙的技巧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是不可能激起写作的冲动,产生写作灵感的。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就无从说起。”叶圣陶先生如是说。

(二)学生写作的现状与分析

1、缺乏良好的写作习惯

文面不规范、不整洁:

文面,就是文章的“面貌”,它所涉及的种种问题,如行款格式,标点符号,文字书写

以及行文中某些“习惯用法”的规定,直接影响着表情达意的效果。学生作文中,不讲究行款格式、随心所欲使用和书写标点符号、字迹潦草难以卒读、乱写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以及繁体字和异体字的现象俯拾皆是。

诸如此类的现象反映了学生的养成习惯尚未形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

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可是这并未引起我们所有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写作兴趣不浓:

“作文作文,作得人头痛”这句在学生中颇为流行的口头禅形象地说明了部分学生对写

作“一怕二厌三应付”的态度。这种状况既有学生的原因,更有教师的原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学生才能产生作文的灵感,这时写作主体产生了“我要写”的想法,其心理处于最佳势态,其对写作的满腔热情不仅能触发文思汹涌奔流,而且还将引发写作主体坚韧的写作意志和顽强的写作毅力,满怀信心地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作文成功之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老师,从未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花过功夫,同时还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写日记、周记的兴趣,没有练笔本。一学期几篇课内作文不能全面反映中学生的生活,而日记则可以把生活与写作,作文与做人疏通。借助日记,可以学习观察,积累素材,锻炼文笔,砥砺思想,这都能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可这么多的学生和老师却忽视了,或者说重视不够。几篇课内作文又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初中生对外界充满了新奇好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他们对大自然、社会等充满了兴趣,但我们的老师却把学生淹没在无休止的题海大战中。背诗词、诵名篇,品字画是与学生无缘的,学生又怎能萌发出写作兴趣呢?学校成了屠杀学生个性、兴趣的屠场。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深思吗?

2、“心会而口难传,意有而笔不达”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才谈得上语文能力,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也就产生了能力。我们这么说,并不是否认语文知识对提高语文能力的必要的辅助作用,我们只是想表明语文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它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极强,无论是复杂的语言成品(如一篇文章),还是简单的语言成品(如小孩子的一句话),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既包含思想,又包含情感,还包含着语言组合规则及语言运用方法等。许多作家并不钻研语言知识而照样熟练地运用语文写出好作品来,就是明证。

语言和思维的矛盾也是语言表述不清的原因。有的同学思维敏捷、清晰但语言贫乏、不丰富,造成了“心会而口难传,意有而笔不达”的现象,有的同学却是思维不清晰以致不知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述,不管怎么说,语言和思维的矛盾存在于我们学生中。我们老师如能在这两方面花些功夫,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写出语言通畅的作文。

有些家长看到学生写作水平差,就找来一些有关写作技巧方面的书,似乎这就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语言能力的提高,主要靠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一

是语感的习得和积淀,而这些都是在语言实践中完成的。至于写作能力,还包含诸多复杂因素,它与生活体验、认识水平、语言积累及写作经验有密切关系,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写作技巧。“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这“渔”是自学方法,而非单纯的写作技巧。

3、“应试教育”下的书呆子

许多学生的作文写得挺不错,但一旦走上社会,遇上生人,就显得木讷寡言,不知所措,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教师考虑写作教学时不是从“人”的生活与工作需要的角度考虑,而是从应试或让少数学生出写作成果的角度考虑。

叶圣陶先生在解释“语文”这个概念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写作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一些学生的书面作文写得不错,但其口头作文就会令人咋舌了。目前的中学生口头作文基本是一种静态的言语活动,即学生从教师的命题出发,力争用清晰的语言、准确的字眼、流畅的语调“说”一篇东西出来,但却不考虑对谁说,为什么说,因而总是采用大致相同的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这种口头作文拿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其交际功能无疑要大打折扣。

在生活际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生活空间狭窄,仅局限于家庭──学校,没有时间接触社会,或者说他们根本不关心社会,视野不宽,思路单一,其作文文辞贫乏,内容干瘪。这种生活容易造成他们对生活的漠然置之,他们不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情与友爱,他们心中的烈火般的激情也不能得到激发,其冷漠之情必然反映在他的习作里。“质胜于辞,情胜于文。”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试想,这种寡情之作还能感动人吗?还能提高其作文的品味吗?

对生活缺乏了解,也造成了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虚构的现象。虚构,也是一种想象能力的表现。但我们的一些学生却在感情上违心地虚构,产生了许多矫情枉作。

二、强化措施,走出困境

(一)、注重书写与字词积累。

叶圣陶先生在《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一文中说:“字要写得正确,一笔一划都要辨得

明白,还要写的熟练。”只有写好了字,在作文中才能准确传达信息,正确表达情意。因而教师在思想上要动员学生过好语言文字关。掌握汉字,要多认,多练,多积累,多运用,多查工具书。

(二)强化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农村中学生作文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总认为

自己的生活远不及城市中学生那么丰富多彩,哪有什么生活素材?其实不然。怎样引导农村中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素材呢?

1、观察。要认真观察积累素材,对待问题要有感而发,坚决做到“我手写我口”。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搜集。“立夏不下,犁扒高挂”讲的是春旱应早作好积水灌田的准备,比如“条条蛇都咬人,四脚蛇不咬人,毒气却大”一条极富哲理的俗语。农村学生收集,交流这些语言,既能提高农事作文的生动性,又能积累素材。

3、体验。农村学生自有玩乐的地方,上树摘果、下河摸鱼、养鹅赶羊等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还应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然后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带动下相互讨论,在劳动中,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达到拓展范围的目的,这样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便产生了。例如种玉米,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何时播种,何时锄草,施肥,收获,形成记录,作为写作的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拓宽写作思路。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首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再者就是在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一些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写作。一方面,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文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通过续写、改写、扩写、情景想象等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如上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菲利普夫妇遇到的是一个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现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采用这些形式,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3、创新批改方法,激发兴趣。“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搜肠刮肚,仍难成文。”这表现出许多农村学生的共同心理——害怕作文。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因素。在写作指导中,不少教师的指导模式略显古板,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活跃好动的个性心理发展造成他们缺乏写作的兴趣。另外,批改和讲评、挑剔学生的文章,使他们感到作文高不可攀,把写作视为畏途。长此下去,学生便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而教师的写作教学效果也难以提高。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多鼓励,少给批评。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

(2)快速批阅,及时反馈。

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

(3)批改具体,不能空泛。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得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学生互改这种形式,实质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而积极地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习别人是如何触及生活、触及自然的,是如何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的,是怎样以真情实感写出新颖的文章来的——这实质是一种互相合作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今天,我当老师”的尝试和实践过程。放手让学生批改,这是改变教师“包揽一切”的好举措,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压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用脑等诸方面的能力,真乃“一举多得”,百利无一害。

三、把握标准,健康发展

下页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