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等词的用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23:26:05

虚词等词的用法
虚词等词的用法

虚词等词的用法
1.乃.“乃”最常见的是用作连词、副词.
  (1)连词.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相因,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等.
  例1: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作“才”)(《黔之驴》)
  例2: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译作“(于是)就”)(《强项令》
  例: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译作“才”)《强项令》
  (2)副词.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定,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或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作“竟然”.这两种用法在本册教材中尚未涉及到,这里举两个其他例子供参考.
  例4: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作“是”)(《陈涉世家》
  例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译为“竟然”)(《桃花源记》
  2.何.“何”最常见的用法是作疑问代词、副词.
  (1)疑问代词,译作“什么”、“怎么”、,’为什么”、“怎么样”等.
  例1:帝曰:“欲何言?”(可译作“什么”)《强项令》
  例2:其人曰:“奈地坏何?”(译作“怎么样”)(《列子)二则》)
  (2)副词.表程度,可译为“多么”、“很”.
  例3:使君一何愚!(可译作“多么”)《陌上桑》
  3.为.“为”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介词、连词、动词.
  (1)作介词.主要是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关联的对象,可译作“替”、“给”;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作“为了”、“因为”;介绍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1:卒有疾,亲为调药.(可译为“替”、“给”)(《岳飞》
  例2:愿为市鞍马,从此抖爷征.(可译为“为了”)(《木兰诗》
  (2)连词,为(读“we)表因果关系,可译作“因为”.
  例3: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可译作“因为”)《乘船》
  (3)作动词,可译为“是”、“称为”(或“叫”)、“做”、“作为”.
  例4:……后特征为洛阳令(可译作“做”、“担任”)《强项令》
  例5:主日:“文叔为白衣时,减亡匿死”(可译作“是”、“还是”)《强项令》
  4.其.“其”最常见的用法是代词,此外,还用作语气副词.
  (1)代词.
  ①通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们”;代事、代物,译作“它的”.
  例1:益习其声(可译作“它的”)(《黔之驴》)
  例2:童稚妇女,亦知其名.(译作“他的”)(《包拯》)
  ②指代词,表示远指.
  例3: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译作“那”、“那个”)(《(列子)二则》
  (2)语气副词.表劝告、祈使、命令.可译为“就”、“一定”、“还是”等.
  5.因.“因”常作介词,介绍行为动作发生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通过”、“靠着”;作连词,表因果关系或顺承关系,可译为“因为”、“因此”、“于是”.
  例1: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译作“凭借”)(《隆中对》)
  例2:叱奴下车,因格杀之.(译作“于是”,这里有接着的意思)(《强项令》)
  6、之.最常见的用法是用作动词,当“去”、“往”、“到”讲,但在本册教材中,此类词性尚未涉及.而“之”作代词、助词,本册教材涉及的较为全面.
  (1)之,作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例如:
  例1:学而时习之.(它,代所学知识)(《〈论语〉六则》)
  例2: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书具,即笔、墨、纸、砚)(《伤仲永》)
  例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他,指方仲永)(《伤仲永》)
  例4:歆辄难之.(代事,指“有一人欲依附”这件事)(《世说新语?乘船》)
  (2)之,作助词,即结构助词.
  例1: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的,表修饰关系)(《世说新语?乘船》)
  例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卖油翁》)
  7、乎.语气助词.
  (1)用于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译作“吗”)(《〈论语〉六则》)
  (2)用在反问句末尾,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或“呢”.
  例:吾射不亦精乎?(可译作“吗”)(《卖炭翁》)
  (3)介词,相当于“于”,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对象.
  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8、者.用作代词、语气词.
  (1)代词.特殊的虚位代词.只有和其他词类的词(或词组)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即“者”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者”字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者”字词组,可译为“……的”或“……的人(事、物)”.
  例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方面”)(《〈论语〉六则》)
  例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的人”)(《三峡》)
  (2)语气词.用在句中或句末,表停顿或表反问语气.
  例: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可译作“……的”或“……的呢”)(《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9、也.语气词.
  (1)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译作“呢”)(《〈论语〉六则》)
  (2)用在陈述句末尾,加强陈述或描写的语气.相当于“啊”、“呢”或不译.
  例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可不译)(《〈论语〉六则》)
  例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译作“啊”)(《三峡》)
  (3)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作用,兼有强调和提示作用.多用在主语、状语后,表示停顿,使语气舒缓,以引出下文.可不译.
  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10、以.介词、连词.
  (1)介词
  ① 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
  例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译作“凭借”)(《〈论语〉六则》)
  例2:或以钱币乞之.(可译为“用”)(《伤仲永》)
  ② 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
  例: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2)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六则》)
  11、而.最常见的是用作连词,有时也作第二人称代词.
  (1)连词,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例1:学而时习之.(可译作“然后”)(《〈论语〉六则》)
  例2:温故而知新.(可译作“就”)(《〈论语〉六则》)
  (2)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例1:人不知而不愠.(可译作“却”)(《〈论语〉六则》)
  例2: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可译作“却”)(《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3)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译为“并且”)(《〈论语〉六则》)
  (4)表修饰.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译作“地”)(《〈论语〉六则》)
  例2:康肃笑而遣之.(可译作“着”)(《卖油翁》)
  例3:卒辇而致之.(可不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5)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
  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o

初中中考都不考虚词的。。。。掌握这个没用,初中就学完了,让高中老师教什么我们老师让整理,看来你们老师应该很年轻吧。。。上海市考试院的领导 专门出考卷的你是上海的,我是济南的。差距有多大!。。。好吧,虚词很难的,考试压力,加油吧嗯...

全部展开

初中中考都不考虚词的。。。。掌握这个没用,初中就学完了,让高中老师教什么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