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各单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求 各单元 教学目标,比如: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我需要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如果看不懂我的举例,那也就说明你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9 16:34:29

满分!各单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求 各单元 教学目标,比如: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我需要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如果看不懂我的举例,那也就说明你没
满分!各单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求 各单元 教学目标,
比如: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我需要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
如果看不懂我的举例,那也就说明你没有我想要的。

满分!各单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求 各单元 教学目标,比如: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我需要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如果看不懂我的举例,那也就说明你没
我发过来了,认为合格请给分!
Q号是812587800
名字:Sui神.①号

你邮箱多少?我发给你

你可以买教材全解来看看

1到6年级数学公式
【和差问题公式】
(和+差)÷2=较大数;
(和-差)÷2=较小数。
【和倍问题公式】
和÷(倍数+1)=一倍数;
一倍数×倍数=另一数,
或 和-一倍数=另一数。
【差倍问题公式】
差÷(倍数-1)=较小数;
较小数×倍数=较大数,
...

全部展开

1到6年级数学公式
【和差问题公式】
(和+差)÷2=较大数;
(和-差)÷2=较小数。
【和倍问题公式】
和÷(倍数+1)=一倍数;
一倍数×倍数=另一数,
或 和-一倍数=另一数。
【差倍问题公式】
差÷(倍数-1)=较小数;
较小数×倍数=较大数,
或 较小数+差=较大数。
【平均数问题公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一般行程问题公式】
平均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平均速度;
路程÷平均速度=时间。
【反向行程问题公式】反向行程问题可以分为“相遇问题”(二人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和“相离问题”(两人背向而行)两种。这两种题,都可用下面的公式
(速度和)×相遇(离)时间=相遇(离)路程;
相遇(离)路程÷(速度和)=相遇(离)时间;
相遇(离)路程÷相遇(离)时间=速度和。
【同向行程问题公式】
追及(拉开)路程÷(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
追及(拉开)路程÷追及(拉开)时间=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追及(拉开)路程。
【列车过桥问题公式】
(桥长+列车长)÷速度=过桥时间;
(桥长+列车长)÷过桥时间=速度;
速度×过桥时间=桥、车长度之和。
【行船问题公式】
(1)一般公式:
静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水速)=顺水速度;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求出两船距离缩小或拉大速度后,再按上面有关的公式去解答题目)。
【工程问题公式】
(1)一般公式:
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时=工效;
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2)用假设工作总量为“1”的方法解工程问题的公式:
1÷工作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1÷单位时间能完成的几分之几=工作时间。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和差问题的公式;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这些应该可以了吧?

收起

应该问的具体一点,这样以便于回答你的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程目标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并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认识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3)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
中的问题。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全部展开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程目标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并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认识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3)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
中的问题。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在实际生活中,能用四舍五入法
求比较大的数的近似数。
(5)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用合理的方法进行估算。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
交流。
2.数的运算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并能用商不变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5)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6)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7)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9)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方程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简单等量关系。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
(1)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2)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3)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4)知道平角、周角的概念,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5)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
(6)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7)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8)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10)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测量
(1)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3.图形与变换
(1)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了解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后的图形。
(3)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图形与位置
(2)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1.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画折线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4)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可能性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
四、综合应用
1.有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已学过的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小学数学五年级课程目标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1)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2)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3)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4)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5)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2.数的运算
(1)能分别进行简单的整数、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相互转化。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4)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
(1)能用不同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并会正确地画高。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测量
(1)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2)能用方格纸估计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并能用不方法计算简单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3)能正确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米3、分米3、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6)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统计与概率
1.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3)通过实例,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4)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5)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2.可能性
(1)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能按指定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相关的方案
(3)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四、综合应用
1.有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已学过的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小学数学六年级课程目标
(注:根据现使用教材,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及参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分解。)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1)理解倒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2)比较熟练的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互化。
(3)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4)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4)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5)理解纳税、利息的意义。
(6)能区别比值和化简比。
2.数的运算
(1)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乘、除运算及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4)掌握比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能应用比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3.正比例、反比例
(1)掌握比例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比例尺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掌握按给定的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掌握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3)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及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认识圆柱的展开图。
2.测量
(1)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3)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统计与概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复式百分数统计表。
(3)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选学扇形统计图;会懂得有关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统计图。
(4)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5)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四、综合应用
1.有综合运用所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能解决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掌握有关利息、税金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不超过三步应用题)
3.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4.初步感受已学过的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收起

请补充你的教材是什么版的

1到6年级数学公式:
【和差问题公式】
(和+差)÷2=较大数;
(和-差)÷2=较小数。
【和倍问题公式】
和÷(倍数+1)=一倍数;
一倍数×倍数=另一数,
或 和-一倍数=另一数。
【差倍问题公式】
差÷(倍数-1)=较小数;
较小数×倍数=较大数,

全部展开

1到6年级数学公式:
【和差问题公式】
(和+差)÷2=较大数;
(和-差)÷2=较小数。
【和倍问题公式】
和÷(倍数+1)=一倍数;
一倍数×倍数=另一数,
或 和-一倍数=另一数。
【差倍问题公式】
差÷(倍数-1)=较小数;
较小数×倍数=较大数,
或 较小数+差=较大数。
【平均数问题公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一般行程问题公式】
平均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平均速度;
路程÷平均速度=时间。
【反向行程问题公式】反向行程问题可以分为“相遇问题”(二人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和“相离问题”(两人背向而行)两种。这两种题,都可用下面的公式
(速度和)×相遇(离)时间=相遇(离)路程;
相遇(离)路程÷(速度和)=相遇(离)时间;
相遇(离)路程÷相遇(离)时间=速度和。
【同向行程问题公式】
追及(拉开)路程÷(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
追及(拉开)路程÷追及(拉开)时间=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追及(拉开)路程。
【列车过桥问题公式】
(桥长+列车长)÷速度=过桥时间;
(桥长+列车长)÷过桥时间=速度;
速度×过桥时间=桥、车长度之和。
【行船问题公式】
(1)一般公式:
静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水速)=顺水速度;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求出两船距离缩小或拉大速度后,再按上面有关的公式去解答题目)。
【工程问题公式】
(1)一般公式:
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时=工效;
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2)用假设工作总量为“1”的方法解工程问题的公式:
1÷工作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1÷单位时间能完成的几分之几=工作时间。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和差问题的公式;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