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05:19:2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第六》论语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拼音】: zhī zhī zhě bù rú hào zhī zhě,hào zhī zhě bù rú lè zhī zhě 好(去声),喜爱.乐,音“勒”.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编辑本段译文解释
  【译文】:孔子说:“懂得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快乐的人.”   【解释】: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乐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   兴趣者,爱好,好也.更高的境界,则是乐.   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   乐:以……为乐   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论语》简介
  《论语》 拼音:lún yǔ 英文:The Analects    孔子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共二十篇,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而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气候.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不能不使人们重新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 然而,严峻的事实是,一个新型的社会,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论语唐抄本(6张)   不能不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这使我想到人类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文化的辩证否定本性.同时,也使我感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 事实上,当我们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并用它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华,《论语》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汉族,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 被称为“四书”
编辑本段相关文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去声.乐,音洛.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张敬夫曰:“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欤?”   朱熹《论语集注》   --------------------------------------------------   张栻:“知之者,知有是道也;好之者,用工之笃也;至于乐之,则工夫至到而有以自得矣.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之者也;乐者,食之而饱者也.知之而后能好之,好之而后能乐之,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欤!”   《论语解》卷三   --------------------------------------------------   宋代文学家苏轼对此却有不同的理解,他说:“夫惟圣人,知之者未至,而乐之者先入,先入者为主,而待其余,则是乐之者为主也.若夫贤人,乐之者未至,而知之者先入,先入者为主,而待其余,则是知之者为主也.乐之者为主,是故有所不知,知之未尝不行;知之者为主,是故虽无所不知,而有所不能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与乐之者,是贤人、圣人之辨也.”   《中庸论上》,《东坡全集》卷四十一   --------------------------------------------------   陶行知:“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八十一章   --------------------------------------------------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世称孔夫子,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是我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