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六年级 > 教育资讯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面》教学课件设计[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6 03:12:22 小学六年级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面》教学课件设计[1]小学六年级
学情分析

  文章选材典型,小中见大,于细微处见鲁迅的伟大品格,本班学生阅读面窄,要启发学生深入讨论,小事中所表现出的鲁迅的伟大品格,将所见之“小”与鲁迅的人格之“大”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学习本文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鲁迅的肖像描写中体会其性格、精神。结合课文内容,可用朗读、讨论的方法体会其性格、精神。

  难点:归纳和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可在分析三次肖像时,引导学生找出其共性,归纳出写作方法,然后通过课堂片段练习来巩固。

  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让学生齐读课题)

  2、了解背景,作好铺垫

  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阿累: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解放后,曾任湖南大学校长。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齐读预习提示,整理出预习提示中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二: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三: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划出表明“我”与鲁迅先生会面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读出来。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事情的的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事情的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3)让学生将上面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联系起来,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4、深入探究,体会重难点

  (1)让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并齐读出来。提问学生: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并加以详细分析。

  提示:由远而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第一处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第三处描写: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头发、胡须、长衫、烟嘴,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2)在课件上展示鲁迅的相片,加深学生对鲁迅外貌的印象。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对鲁迅外貌的描写,说说这三处外貌描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

  明确:“瘦”。(板书:瘦)

  (3)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总共有几次写鲁迅的“瘦”,读出相关词句,并找出瘦的原因。

  明确:6处。“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除了肖像描写,本文还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中“我”同鲁迅先生的对话很精彩,意味深长,由学生找出“我”同鲁迅的对话,并自找拍档一起表演对话,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

  (5)让学生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在作者眼里,鲁迅小学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