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一年级 > 教育资讯

浙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画教案[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30 19:06:16 小学一年级
浙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画教案[1]小学一年级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 :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老师上课前给大家出个学过的谜语,看大家还记不记得它的谜底是什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2、对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PPT出示画)。

  二、学习生字

  1、过渡引入:我们说学好一课的前提是学好生字词,大家想不想学好《画》这一课呢?(想)所以我们要不要学好生字呀?(要)看来同学们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2、学习生字,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开小火车读,全班齐读。学生将组的词写在课本上(提示拼拼音时应该注意什么?)

  3、学习新偏旁:(写在课本题目旁)

  (1)学习“忄”:“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2)“辶”:(三笔)点、横折折撇、捺,(田字格示范写)——为什么叫“走之耳”,点就像是人的头,第二笔像人耳朵的轮廓,最后一笔捺像是人走出来的道路,所以就称为“走之耳”。

  三、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大家仔细看看这里面都有哪些景物呢。提示:我们观察景物时要注意顺序,一般有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或是从整体到局部或是从局部到整体(手势比划) 诶,老师有个问题,这远和近,整体和局部是什么词呢?(反义词)同学们呐可真聪明,那么聪明的你们肯定也找出来了,画中都有哪些景物,我们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找找吧!

  2、指导观察画(由远而近)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竖起你们的小耳朵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你听得到吗?

  (4)如果你到有瀑布的地方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哗啦啦····)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应该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过渡句:那么大家都想知道这样美的山和水诗人都是怎样用文字来表达的吗?

  四、朗读指导前两句诗

  1、指名领读,全班读,再大家自由朗读这两句诗,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边读边用笔在书本上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远—近,有—无)

  2、看,听,你可以用动作做出来吗?那么,我们在朗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如果带上动作就更加形象生动了。谁来试一下。 山和水,用PPT展示,让学生再次感悟。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两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多整齐。那我们读能不能也读整齐呢?我们配合着动作一起来。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5、大家看这两句诗是不是都是五个字的呢?这不符合我们平时说话的习惯,谁能把它翻译成我们平时说的话呢?谁来解释解释这两句诗

  五、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

  2、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3、请一位学生用手扇扇课本上的画,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因为这是“画”)

  4、请男生读这两句诗,女生圈出这两句中出现的反义词,再反之。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前两句我们用画曲线的办法把它读小学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