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又表现在其对民众心理构成的规范方面.佛教初传中国,其传播的范围主要是在王室及主要权臣(如汉明帝之弟楚王刘英),以及有文化的知识阶层,包括士大夫及其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的僧人.其中,士大夫阶级起了中坚骨干作用.而王室及权臣则起到了扶持,宣传佛教,扩大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之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为政府行为的王室佛教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士大夫佛教,与外来的佛教形成互动关系,推动了佛教得以扎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同化过程,并同时共同推动了民间社会对信仰的理解,导致了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民众佛教的兴起与发展.只要深入考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重新认识佛教在中国的历史演变,不难发现,民众佛教是维持佛教在中国社会延续和弘传的真正基础.因为,民众佛教以渗入国人民俗之中的佛教(近来学术界有称此为"民俗佛教"的),以及佛教的仪式,禁忌,节日等本身转化为民俗,规范了民众的心理构成,国人虽未形成全民信教的局面,但民俗影响所致,在封闭,滞粘的农业社会中,却具有全民性.因此,尽管"三武一宗"的灭法来势凶猛,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也不同,有对佛教采取钳制和限止政策的,而其打击的结果,受到重创的是王室佛教和士大夫佛教.至于民众佛教,由于受民俗的保护,则表现为极强的韧性.这也是唐代武宗会昌年间灭佛之后,士大夫佛教一蹶不振,日益式微,而民众佛教却仍然发展如故的真正原因.赵宋以后,尤其是明清两代,民众佛教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诸多民俗的重要依据."家家弥陀,户户观音"是当时佛教在民间流行的生动写照,各宗各派的道场殊途同归,儒释道三家合流,以及寺院经忏兴旺,频繁启建水陆,这一切无疑折射出民众的信仰需要.近二十年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社会环境的日益宽松,佛教寺院恢复迅速,香客盈门,不少家庭供奉佛像,特别是香港设立佛教公众假期等等,均反映出佛教即使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仍然在民众中拥有广泛的信仰基础.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佛教对于民众生活(包括信教者和不信教者)的影响是广泛的,深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