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题目,用俗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07:35:20

中学生作文题目,用俗话
中学生作文题目,用俗话

中学生作文题目,用俗话
【素材展示1】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似乎成为了画界一条不可逾越的高山.若刻意模仿,必定邯郸学步.但是齐白石之后,又有多少虾随意舞动那一纸清波;徐悲鸿之后,又有多少骏马任意奔驰出一卷平川.我们要做的仅仅只是表现出自己,展现自己的风采.(选自2006年全国卷一高考满分作文《给自己一方天空》)
【所用话题】
展现自我 (由寓言故事产生的话题之一)(2006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题)
【素材点拨】
文段承上,从反面说理,如果一味效仿,无异于邯郸学步.成语“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说得是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就赶去邯郸跟人家学习步法.可是,折腾了许多年,他不仅没有掌握邯郸人走路的独特技能,而且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结果只好爬着回家了.文中作者恰当地应用了这个成语,一语中的破解作文材料,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主见,不要盲目崇拜别人.固然,学习别人的长处,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短处,但是为了学习他人而把自己的长处丢掉,这是贻笑大方的事.
【素材展示2】
贾子屏气凝神,耳不旁听,目不斜视,双目静放神采,步步斟酌,内含杀机,步步紧逼,却被老禅师似无意的一子轻易化解.
贾人锲而不舍,步步为营,更加小心翼翼.
禅师不动声色,含笑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望施主当放则放.”贾人却不为禅语所动,一心只为赢棋.
禅师轻轻一点,一子落下,贾子损兵折将.(选自2006年天津卷《愿景》)
【所用话题】
愿景 (2006年天津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的这首《见性偈》,语承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在浩瀚的禅宗诗偈中,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考生在这里借对弈中禅师与贾人所语,意在表达愿景“和”的主题,正如作者所言“和便是这人生的境界,生活的机趣,精神的逍遥,心灵的解放,人生的愿景.”这心无旁骛的佛家净语与祥和的主题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不可不说考生之聪慧,令人叫绝.
【素材展示3】
贾人似有所悟,朗声道:“可是因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禅师会心一笑,道:“不可说.佛曰:‘不可说’”.
贾人遥望山间翠竹黄花,恍然顿悟,淡淡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大师,我们和了吧.”
禅师将棋子轻轻放于棋盘之上,会心莞尔合十,道:“阿弥陀佛.”(选自2006年天津高考满分作文《愿景》)
【所用话题】
愿景 (2006年天津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当局者迷”出自《宋书•王微传》,是王微在一封书信中首先使用的. 据史书记载,王氏家族有不少家族成员精通下围棋,“烂柯”这一典故中的主人公王质必是王氏家族成员的缩影.王微作为王氏家族的成员,对王家世代善弈者应该是知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则成语,意思是说,当事人容易糊涂,而局外人往往清楚.局的本意就是棋局.考生在此引用这句话,可谓是一语双关,既了悟了禅师所指,也引出了下一句“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大师,我们和了吧.”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文章的主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素材展示4】
一代先贤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从中我们看到了责任,看到了毅力和奉献.因此,我们很容易明白古代劳动人民是凭什么“人定胜天”的.大禹治水,成功当之无愧吧?
一代名主刘备“三顾茅庐”,从中我们看到了礼贤下士,以诚待人,也看到了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因此,我们很容易明白诸葛孔明为何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最终三分天下,谁还能说“不”呢?
一代圣人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从中我们看到了谦虚、好学,看到了教育家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我们很容易明白孔子为何能够成为一代文圣,为何千年之后世人仍去祭拜他.孔子名垂千古,也够文化的吧?
一个“三”字包罗万象,一个“三”字浓缩了大千世界.(选自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说“三”道“世”》)
【所用话题】
带“三”词语的联想和感悟 (2006年湖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三段文字,考生每一段都没有离开“三”字,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无私奉献传美名,刘备“三顾茅庐”,委自枉屈成帝业,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虚好学作圣人,每一个“三”的背后都有一段佳话,都是一段历史,也都是一方世界.正因着这无数的“三”,才成就了这精美的文章.
【素材展示5】
读书人是要有点书生意气.或者说,书生意气本来就是指读书人身上透露出来的那种气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读书人追求知识以至完全摒弃一切杂念的意气;“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是读书人踌躇满志、豪情万丈的意气;“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读书人高洁孤愤、藐视权贵的意气.(选自2006年湖南卷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所用话题】
谈意气 (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段中考生引用不同的名言诗词阐述书生意气.专心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忧心似“身无分文,心忧天下”、雄心如“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读书人的意气.当然,就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语,也可以用于反面材料中,如死钻书本,对世事人情漠不关心并不可取等等.可视主题不同而加以诠释.
【素材展示6】
欧阳修的《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中的“今年花胜去年红”,是说今年的花开得更鲜艳、更繁盛,用意却在“以乐景写哀”表现伤感的情绪.此刻,细细咀嚼此句,我感悟到的并不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芝麻开花节节高”之类.而是得到了“欲使今年花胜去年红,必须自信努力不放弃”的启示.(选自2005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所用话题】
今年花胜去年红 (2005年辽宁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此段为文章的开头,考生从解释、理解题意入手开篇,这是命题作文常见的手法之一.可贵的是文章的开头还恰当引用名言、俗语, “一代更比一代强”、“芝麻开花节节高”正是对“今年花胜去年红”的最通俗的理解,这样开篇的好处可以快速切入,亮出观点.同时也引入“花胜去年红”的原因的分析,这也便于引起读者的注意、了解和把握.
【素材展示7】
“机会永远都只偏向有准备的大脑”这句话大家想必都不会陌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伟人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所作的努力吧,看一下他们所流下的汗水,看一下他们成功背后的必然…… (选自2005年全国卷一满分作文《一切尽在情理中》)
【所用话题】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2005年全国卷一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机会永远都只偏向有准备的大脑”一句尽人皆知的俗语,考生信手拈来,用在这一个过渡段中,不仅切合题目《一切尽在情理之中》,同时也引出对下文伟人事例的叙述,一切显得是那样自然,不禁让人想到一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样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以机遇为话题的作文中.
【素材展示 8】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事内外变化多端,观念出入繁杂无比.我们不一定都要像陶潜一样“出”,也不一定要像李白一样“入”,而是要万物归于一心.俗话说得好.“心净自然凉”,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为何去理会污秽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隐于市.(选自2005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大隐隐于市》
【所用话题】
出与入 ( 2005年湖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名人名言、诗词歌赋、俗语谚语,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意蕴和启示作用.文段中先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结上文,然后以一句俗语“心净自然凉”告诉你如何去做,最后以一句名言“大隐隐于市”收束全文,揭示了“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万物归于一心”的意义.
【素材展示 9】
中国有句古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预防“三人成虎”陷阱的最好武器.无论是作为一般人,或是领导者都应拥有一个好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人或事,否则就会被人利用而掉进“三人成虎”的陷阱,人才因此而被淹没,甚至对别人或国家造成极大的伤害和损失.作为领导者,更应全盘衡量,任用贤能,听取多方面的建议,才不会被谣言所蒙蔽;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我们更不应因自己一点私心而算计别人,应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以科学的眼光来辨别事物,让正义和善良来支配自己的言行.(选在2006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警惕“三人成虎”的陷阱》)
【所用话题】
带“三”词语的联想和感悟 (2006年湖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三人成虎”语出《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思是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后用这个成语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文章从这一故事说开来,告诫人们不要掉入“三人成虎”的陷阱,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俗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正好与“三人成虎”意义相对,用这一俗语意在论述如何预防“三人成虎”,言简意赅,意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