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教学有没有效果,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它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教学研究者都在不断进行课堂观摩,在观摩中捕捉学生学习灵感,激情,兴趣火花之于何时,何情,何景下闪现.然后进行科学研究,推广.他们也细心发现课堂教学中微有不足之处,将这一教学片段进行剖析,重新构设新的教学设计.这一系列的教学研究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短暂的课堂中,如何学得更多,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快乐,有效地促进他们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实切的发展而进展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它的实效性!
一、抓住课本,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教师应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二、教师方面:根据学生,制定科学,适切的教学目标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的讲.
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讲解分析课文的某些句段,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是极为重要的.恰当地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其鉴赏水平.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维锻炼.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恰当的讲的引导下,渐入课文的佳境,渐入学习的佳境.
教学目标不仅是一个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实,它的设计,不是单纯从教师,文本的角度出发的.更多的,应该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教学风格合而成之.所以,教学目标要设立科学,适切.我们都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差异性,而不同区域的学生的差异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繁华城市与普通城市的教育,城镇教育与乡村教育,由于地理差异,家庭环境,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已习得的知识,视野的开阔面,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等等都是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影响因素.
三、学生方面:有所侧重地,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要看优等生的收获情况,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学困生是否也有收获.小学中段语文,注重深层理解还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因为,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理解能力除了跟智力,学习有关外,还跟一个人思想的成熟有关.有些知识,任凭你怎么讲解,若他的思想在这一方面若没有成熟,都收效甚微.譬如:人的情感.许多调查表明:那些少年天才虽然在学业上精湛过人,但他们的情感智商似乎十分低下.一个14岁的少年才子,坐在大学爱情课堂里,听着老师讲解着那位失恋之人是如何痛苦,如何悲伤,让学生细细品位字里行间的情感时,对于他来说,这些仅仅是一些凄美的文字而已,他走不进作品当中,因为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甚至他还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所以让他去深刻体会爱情的滋味,他很苦恼.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进展,不是看他是否和好生最终一同站到起跑线的终点.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是同一条起跑线,怎么会同时站到一块呢?而是相对于以前他的未知领域,他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而教师应根据自己已有的了解,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他加快一点步伐,再快一点,再快一点,缩小与优等生的差距为目标.如果一节课一味地关注学困生,对于教学开展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它会让你的教学计划滞留,让你的课堂变得沉闷,让你的心情受挫,对于那些优等生,虽然他们也会有所收获,但是你忽略了他们表现的情感,淡却了他们的学习激情.长此以往,那些平时敢于举手,想要发表自己想法的人就会习惯于安静聆听.我想这样的教学也不是我们教育者所期待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呢?
1)不同的教学任务,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课堂训练与检测,选择互动的学生应有所侧重.如: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重点,因此,训练时尽多地照顾学困生,多给他锻炼,展示的机会,让他有种成功感,喜悦感,让他保持对语文课堂强烈的学习兴趣.而那些好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他们来说,已不是他们十分想要挑战的项目;对于朗读应体现一个层次性,先让读得不够好的同学读,老师适时点拨,让他有所进步后,再请好同学展示读,这样一来,不仅让差的有了进步,又给好生搭建了一个自如展现的平台.也使整堂课有了不断进步的过程;而对于那些教学难点,则需要集体的智慧结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探究与讨论的兴趣.往往在这个时候,学困生,可能会不知所措,毫无头绪.如果老师不给他们创设一个思维过度的阶梯,他们会有畏惧,烦躁,乏味之感.害怕和老师互动,担忧自己被老师抽中,烦躁自己很迷惘.这些情绪在课堂上都是消极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所以在处理教学难点的时候,想要关注那些差生,讨论交流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让他们在小组里,学会倾听,其实,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至少可以让他们有了一丝头绪.会明白一点.而且在小组讨论交流中,也让他学会了与人合作.经过讨论之后的交流,好学生理解的更深更透,而那些学困生也会得到进步.这就是一种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2)教学的整体有效进程还要顾全大局.在中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有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为了能让学困生能在课堂中有锻炼的机会,所以无论什么问题都要挑挑他们回答,可结果是他们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有的差生答非所问,老师启而不发.折腾了半天,答案还是未见雏形.可是下课时间已经到了.一节课就在教师启发与等待中消磨殆尽.可以说,这不是有效课.所以,要想在一节课,让教学设计顺利地进展下去,顾全大局的意识一定要有,我们的课堂不是个别人的课堂,而是所有学生的课堂,这节课,该要完成的内容还是要完成,个别学困生遇到障碍没关系,我们要换一种方法让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不能因为他们而熟视无睹那一双双渴求,等待知识的眼睛.
四、课堂方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切忌课堂结构的单一性
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性教学,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这样,教学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1)课堂活动应动静交替
课堂活动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整堂课是喧哗的,热闹的,一直像表演某个情景剧那样让学生兴奋不已.课堂的确需要活跃的东西出现,但也需要安静的东西在里面交替填充,动静结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有个思维的空间,也让他短暂的注意力有一个分散的时间.一个孩子,要让他整整坐一节课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很难做到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长期处于思维状态中,这是单调枯燥的.所以,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创设动静皆宜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这样构思:你这节课,你认为哪些教学环节需要小朋友静下心来思考的,需要仔细品位的内容,你就要给他们安排一个安静思考的时间,当这个问题不能通过个人的读读想想感悟出来,说明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降低这个难度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呢?如果继续让他们自己思考下去,他们会感到烦躁,疲惫,不太愿意再次思考.在这种情境下的再次思考,效果甚微.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应给学生一点点拨,一点提示,也可以换种思考方式改变这种沉重的气息,让学生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四人一小组相互说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困惑的地方,让他们在合作的,质疑,探究的氛围下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增添孩子学习的兴趣,缓和一下课堂的紧张,沉闷的气氛.让孩子在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消除因个人不会解决问题的无助与挫败感.二是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还能感受到团结,合作,交流的幸福与成功体验.如今的国际教育提倡的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这些观点的提出,真的值得我们所有教师深思: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我们如何做才能提高学生这些能力呢?如何做,学生们在课堂上或多或少地了解社会生活的一些必要的规则呢?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缺失,缺失对孩子未来步入社会生存,合作,交际,沟通的引导与教育.从而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就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教师应该有一种长远教育意识,以小见大的概念,小课堂,大道理,大学问,大益处!做到这样了,教师问心无愧!
2)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新颖化,合理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相对集中,不分散,也是有效课堂的一个指标.如果学生对于你所谈,所授,所展示的课件,所呈现的方式感到有兴趣,则他们在这节课的收获肯定比较多.语文课堂要注意读想,读诵,读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综合.语文课堂,光听,光看,光说是不行的.语文是一种综合素养.以前听别人说:有的人会写但不会说,有的人会说但不会写.看似合情合理.其实,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是教育的一种欠缺,还是教育的忽视呢?学生欠缺的是什么?教师忽视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都能扎实抓好学生读、说、听、写每一环节,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展示平台,锻炼他们的机会,提高在众人面前展现的心理素质,还会有这样的局面吗?据我调查:会写的人,但不会说的人,主要有这几点原因:1 胆小,在私下和朋友讨论时,很能说.可是一旦站在众人面前,可能说得就会很少.为什么?一方面是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是语言组织能力,还没有完全想好.再者就是平时积累有关的信息太少,从而导致心理紧张,忘记已经想好的话.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锻炼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学生组织自己想要说的话的能力,理清要表达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一堂课要不仅要让学生读,还要把自己读到的感悟通过自己的组织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也可以是肢体的!这种表达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年级特点有所针对地安排进展.我们老师要让学生跳起来,尝试一下摘苹果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长得更快,跳得更高,得到的果实又多又好!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当你吸取了太多的知识,你能在你的生活中,学习中准确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它,这就是一种外化过程.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不仅外化到那一张张试卷上,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
3)课堂上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
有效的课堂,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很重要.无论学生回答是否到位,到点,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进程需要给予他们及时亦或有目的性的滞后评价.而激励,肯定的评价会让学生兴致勃勃,提高学习兴趣!我们不难发现:经常得到别人肯定与表扬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外向,活泼,开朗,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受老师的表扬的孩子则不是很大胆,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自己不能肯定答案是否正确,他们往往声音很小.我们还可以从自己身上深深体会到:当你在某一方面干的出色,被别人认可,赞赏的时候,可能成人在表情或肢体上没有孩子那样太大的反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你很开心.也许这种表扬更加激发了你对被别人肯定的这方面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大人的成长需要激励,更何况小孩?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做一个细心的人,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真诚的鼓励他,肯定他!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个问题的答案表述往往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回答的得体,有的人回答的有灵性,有的人回答的很智慧,有的人回答的很淳朴,有的人回答的很妙!这些答案之中,可能某些说法是不可取,但是语文是一个综合素养的体现.教师应该抓住学科的特性,灵活的评价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小学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是学生积累词语和语句的主要阶段,他们在表达上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化,面对这样的回答,教师想要做到多样化确实需要动一翻脑筋.如何不重复使用一句表扬语,如何发现孩子回答问题时的特别可取之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口头表扬?什么情况下使用书面评价?什么时候使用肢体语言的肯定,譬如:眼神的肯定,期待,鼓励,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抚摸,身体的靠近,握手,掌声的鼓励等等,这些形式各样的肢体语言都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这些小小的动作或表情,其实,这些给予孩子的力量是强大的!因此,做一个有心,有情的语文老师,你的课堂就会心心相印!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一个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使我们师生双方的收益都达到最大化,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企盼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的独立体,因此,没有固定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只要你在你的岗位上再多一份爱心,多一点细心,多一点热情,多一点执著,多一点钻研,多一点付出,多一点反思,相信你的课堂一定会比现在的课堂更精彩,更充满教学智慧!而我们的教育也就是在不断的付出中,不断的反思中,滚滚向前!
五、教师应善于创新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挥动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问应有一定的导向性,这样的提问和由提问引出的讨论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养成.另外,教师提问应该有一个讨论中心,围绕中心引出多个问题,使课堂交流呈多向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