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提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第一,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政党的基本功能就是确定路线和政策,并运用自己的组织力量推动路线和政策的贯彻执行.
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第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支撑我们人民共和国大厦的四根支柱.
第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确定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提出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到20世纪末使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求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全面达到,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展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如上所述,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否则,在国际间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我们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所谓“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正是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真实写照.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政绩合法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关键是它能比后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率.这种更高的社会生产率,必然表现为人民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需要,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贯彻上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实践证明,能否立足国情而又面向世界,能否解放思想而又实事求是,能否尊重发展规律而又不因循守旧,制定一个符合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产生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的关键.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了胜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