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主(李煜)是个亡国之君,为什么他的词却感人至深?
李后主(李煜)是个亡国之君,为什么他的词却感人至深?
李后主(李煜)是个亡国之君,为什么他的词却感人至深?
李后主(李煜)是个亡国之君,为什么他的词却感人至深?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亦为五代时出色的词人.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由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的词,从作者的阶级、地位、名望来论定作品的高下与得失,这些评价对李煜都是极不公平的.因为作为封建帝王的李煜,他一直生活在狭小的圈子里,始终没有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走向江山与塞漠,他的词作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和感情范围,在生活的前期,只能是他自己和身边一些人的生活;亡国后,他生活范围更窄小,所对的只是小周后与简册,但是他的词何以会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呢?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显然是解释不通的,这主要是由文学特殊的审美特性所决定的,具有美感特征的事物才会引起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的共同愉悦.特别是在后期的词作中,李煜并没有表现其愁苦的具体内容,而只是真切地写出了一般人所共同感受到的失去心中美好事物的愁苦.这样,许多读者,特别是有着不幸遭遇和丧失美好事物的读者,就很容易从他的词中获得感情上的呼应,这使得李煜的词感动着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使读者撇开它的具体事件去接受其真情实感,从而忘记他的帝王身份而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也激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眷恋.李煜作为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作为一位君主他是失败,但是作为一位诗人他是成功的,他的诗感动了许多的人.也许如果他是一位没有身份束缚的平凡的诗人那么也许他也就不会如此早逝世.也许如果他只是一个平凡的诗人也不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巨作了. 在亡国之后他更爱用白描手法来抒写自己的悲伤和忧郁.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词开头一句李煜善于以贴切的比喻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将心中的意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就运用了白描手法,短短六个字就使得李后主愁恨满怀如《虞美人》以江水喻愁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绪茫茫,像浩荡江水奔涌不息,一发不可收,并以此结束全篇,深沉有力,余意绵绵. 他的词从来不因他是一国之主而显得高高在上,文辞清朗明快,娴淡雅致,没有皇族骄奢的污浊,最主要的,是诗中的忧愁,透漏的如此朦胧,却又能让人一眼看穿,如同雾里的挥手别离.我最喜欢的是那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把愁苦萦绕心头,挥而不去的情态描绘出来,让人心随诗痛,准确地说是,痛,并快乐着.人生的经历,从高高在上的君主,而后沦为阶下囚,这一番滋味恐怕只有李煜自身明白,所以说,李煜的人生经历,也导致他的词才会如此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