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的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07:00:37

窦娥的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窦娥的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窦娥的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自觉的伦理精神是窦娥性格系统里的一大脉络.悲剧作为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与伦理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封建社会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古典悲剧总是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打动人心的力量首先来精神道德的优美,人的伦理的理性本质体现得越鲜明越自觉,他就越成为崇高的对象,悲剧通过悲剧主人公的被毁灭来展示他的优良品德,给人以深刻的伦理感动,使人受到精神道德的熏陶,悲剧人物虽被毁灭,但却表现了坏分子所自觉遵循的伦理精神的不可征服,人们由感性的痛苦而得到理性的快感,从而得到伦理精神上的提高.关汉卿在塑造窦娥这一个人物形象时,则以凝重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履行道德的强烈义务感为性格特征,总是努力地表现其伦理精神.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殉道者的色彩,她为了履行某种伦理义务,自觉地做出牺牲.王国维评及《窦娥冤》时说:“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乃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④如果是在承认悲剧的社会根源的前提之下,那么他对窦娥悲剧性格的看法还是很有见地的.
窦娥性格系统中的另一大脉络便是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窦娥性格中既有温柔贤慧的一面,又有刚烈坚毅
的一面.贤慧媳妇的苦难令人回肠荡气,悲从中来;刚烈性格的抗争,叫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同一性格的这两个侧面,相辅相成,共同造成“悲而不伤、悲中有壮”的悲剧效果.当然,对于软弱平庸的性格,遭到毁灭是完全被动的,毁灭对于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窦娥的刚烈性格决定了她同黑暗势力的斗争是无法调和的,这就决定了戏剧冲突只能是悲剧性的.正是窦娥宁折不弯的斗争意志推动着悲剧冲突不可抑止地向前发展,直至她自身的灭亡,这是构成悲剧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悲剧能够容纳最强烈的戏剧冲突,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戏剧冲突,窦娥的刚烈性格满足了悲剧在这方面的要求,从而使《窦娥冤》的悲剧冲突具有不可调和的尖锐性.
窦娥性格的这二重内容是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一组组对立统一的联系.比如,接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就是一组对立统一的联系.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她的父亲窦天章把“三从四德”当作教条来约束窦娥,把窦家“五世无再婚之女”当作美德来教育窦娥,所以窦娥把“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当作信条来遵守,把孟姜女器长城、浣纱女投江水、贞妇化为望夫石这些典故作为典范来膜拜窦娥丈夫列后,她只有“侍婆守孝”,是个言词应口的孝顺媳妇.但她不是一个任人捏合,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她身上充满一种“力”,充满一股对正义追求的“力”,当张驴儿闯进她家并拉她堂结亲时,她断然拒绝,推张驴儿一跤,在张驴儿你子面前,窦娥像一位凛然不可侵犯的女神,所以“连美妇人见过万个的地痞无赖张驴儿对她也毫无办法.这都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当蔡婆婆不得不已要招婿张你时,窦娥对她予以了正言规劝,说婆婆已经一大把年纪,再嫁有辱自己的贞节,“枉教人笑破口”并且还表示了对婆婆的强烈不满,说“你岂不知羞”,窦娥对蔡婆婆与张父的暖昧关系十分生气,甚至有些愤怒至极了,“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窦娥认为,再婚“不是咱没丈夫妇女的下扬头”,进而“劝普天下前婚后嫁的婆娘们”都吸收他们的教训,这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宣传和对他人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