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浅谈中印关系的影响因素[1]
摘要: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其起起伏伏。从世界范围讲,中印关系是当今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从地区安全角度讲,它对亚太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这么重要的双边关系过去几十年一直处于冷淡状态,直到最近几年,才出现转暖迹象,但依然热度不够。政治上,中印关系远不如中俄关系亲热;经济交往与两国实力不能匹配。本文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介绍了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如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不可忽视的边界问题等。
关键字: 麦克马洪线 战略位置 竞争与合作
中印关系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既相互需要又有所疑虑的矛盾心态上。两国关系是个错综的复合体,既相互需要,又相互戒备;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正是在这种错综矛盾的心态下,中印关系的转暖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可望而不可即。除了内在矛盾性之外,历史问题在制约着中印关系的发展,这就是1962年边境战争。尽管中方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直比较达观,但许多印度官员依然表示,当年那场战争的伤口至今难以愈合。
一、 历史问题——边界问题
中印领土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
(一)是传统习惯线。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了受到两国人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这条线,在东段大体上沿著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在中西段,大体沿著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即我国地图标示的国界。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如果印度政府尊重事实,遵循国际法原则,中印边境的定界问题本来不难解决。
(二)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1913年11月,在英国的策划下,英属印度当局在印度北部的西姆拉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英国政府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在会议期间,私字同中国西藏地方当局代表于1914年3月24日,就中印边界问题在德里炮制了一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印边境东段历来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给了印度。这一地区居民全都是藏族或者和藏族有密切血缘关系的民族,从人种、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上看,同西藏社会密不可分,而与印度民族毫无共同之处。历届中国政府都未承认过这条线,因此,它是非法的、无效的。英帝国主义也作贼心虚,秘密换文后一直不敢公布于众,也不敢改变地图的历来划法,印度官方地图直到1937年才以“麦线”显示所谓的“边界”,但仍注明“边界未经标定”。在印度独立之前和独立之初,中印边境按传统习惯线控制的格局从来没有打破。然而,印度独立以后,其扩张野心就渐渐滋生起来了。它公然宣称:喜马拉雅山脉顶部形成的分水岭就是中印之间的天然边界;这条线已经得到1914年西姆拉条约和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换文的确认;该线以南地区历来受印度管辖,与西藏无关。在这样的霸权思想指导下,印度把它在东段的实际控制范围从传统习惯线逐步向北推进到“麦线”附近。
(三)是双方实际控制线。50年代,印度利用我国的暂时困难之机大举北进,于1959年在东段抵达其单方面主张的“麦线”;在西段,不断越过传统习惯线建立入侵据点,并制造流血事件。为确保边境安宁,周恩来总理于1959年11月7日致信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双方武装部队沿东边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和西边的的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1962年1月15日,周总理在就中印边界问题致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信中,将这条线正式称之为“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这条实际控制线在东段与非法的“麦线”基本一致,在西段与传统习惯线基本吻合。但是,印军无视这条线,他们扩张到哪里,就把哪里说成是实际控制线。1959年后,印军越过实际控制线继续向前推进,并在西段建立入侵据点43处。印度的这种行径,理所当然地遭到我方的抵制,从而形成了实际控制线上的斗争。[1]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印边境争端的焦点,是我国大片领土的归属问题。具体形象地说,就是三条线之争。一是我国政府主张的中印传统习惯线与印度坚持的非法的“麦线”之争,这个斗争决定9万平方公里应当属于谁,中印争端的是非曲直主要原因集中在这两条线的斗争上。二是实际控制线之争,这条线的斗争,又直接关系到中印边境的现状和稳定问题。1987年以来,中印之间围绕边界问题进行了10轮政府级谈判,对缓和边境的武装对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第10轮谈判后,双方在旺东地区各自后撤了两个点,对峙的强度有所减轻,但对于解决领土争端问题而言,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目前,我在中印边境的控制状况,总体上讲是十分薄弱的,在许多点上,我军都处在印军的瞰制之下。在一些关键地段上,双方对峙仍然是十分尖锐的。
二、 西藏问题是牵动中印关系全局的一个重要节点
至于西藏问题,主要是因为1959年达赖喇嘛逃出西藏后,印度容许公共管理论文